《窃读记》是散文吗?

如题所述

《窃读记》是散文。

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

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扩展资料

此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文章的主干是一个故事,由两次“窃读”组成。第一次被老板发现,遭到拒绝。第二次是得到一个好心店员的理解,主动提供书本。如果仅仅写这样两个过程,文章有趣、动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显得十分动人,相当有趣。

这种动人的魅力,从场面描写可以体现一部分。

作者对于书店的环境,附近饭店的气味和声音,书店里顾客的拥挤等等,都有许多挺生动的描写。但是这种描写,给人们一种很有节制的感觉,显然都限于营造环境和氛围,而不是人物主体。

对于在故事中起作用的人物,例如那个狠心的老板,文章中是这样写的——当她读得入神的时候,一只手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买?”这一声惊动了其他的顾客,弄得作者“羞惭而尴尬”,“我抬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

读者本以为要花一点笔墨来丑化一下这个老板了,但是,接下去只有一句:“他威风凛凛地俯视我。”连他长得什么样子,多大年纪,穿着什么衣服,说话的声音有什么特点等等,都没有写。后来,到了故事的转折点,对于那个好心的店员的描写,也只有几句。

对一个如此关爱自己的人的外表、表情、衣着、声调、神态,居然只有句话的描写:“耳朵架着铅笔”,连目光如何都没有写。很明显,文章的着力点不在这里,而是孩子的内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窃读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不是,是记叙文
《窃读记》,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之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学到1. 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 通过描写,体会作者窃读时的心情;
3. 激励学生珍爱读书,奋发向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2
《窃读记》现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窃读为线索,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真真切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文学知识的渴望。作者综合运用了细致入微的动作、自语式的独白等描写方式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动人的魅力。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1
《窃读记》是散文。
1、《窃读记》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之情。
2、《窃读记》是一篇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窃读记》虽然描述了作者在书店读书一事,但并非小说,主要是表达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正是散文抒情的模式,应该归属于散文一类。
3、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4、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 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随着时间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5、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第4个回答  2015-05-04
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