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分别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除“我,我们,你,你们”的其他主语。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扩展资料:

古汉语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宾、定语。 

②“吾”可以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作宾语。如:今者吾哀我。《庄子·齐物论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宾语,如: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

⑤“朕”先秦时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如: 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齐桓公伐楚》;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吾语若。《庄子·人间世》;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论语·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藉传》

①它们可作主、定、宾语。 

② “而、乃”只作定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且绝不用作宾语。 

3、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其”字一般用作定语,“之”字一般用作宾语,第三人称不用做主语,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3
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 如"我" ,"我们"
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 如"你" ,"你们"
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 如"他", "她" ,"他们"
第2个回答  2019-12-21
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 如"我" ,"我们"
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 如"你" ,"你们"
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 如"他", "她" ,"他们"
第3个回答  2022-10-23

中文第三人称

  为彻底解决中文第三人称在文字表达和在听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不完善的问题(例如汉语拼音“Ta”代替第三人称的严重乱用现象,以及不加解释时,听者通常不能明白第三人称的具体指代的情况),特制定方案如下,采取“微调”,简称“一归一加一造”——首先将“他”字完全回归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再为“她”字增加一个读音tián,同时新创造一个专指男性第三人称的汉字“力也”,读táng(“男也”可视作这个字的繁体。由于这个字目前不能直接输入和显示,暂时先这样用引号将“力”字和“也”字引在一起表示和使用)。

汉语第三人称

  “他”与“她”两字都有偏旁“也”,民国时出现的汉字“男也”不仅与这两字最为协调一致,与“她”字更是绝配,但相对部首“亻”和“女”,部首“男”的笔画过多,故可视“男也”为繁体,按简化规律变为“力也”,而读音则取“堂堂”中的“堂”和“大唐”中的“唐”之音,因又与“糖”同音,相应的为“她”新增关联的“甜”音,不仅立意好,还好听好记!

男性第三人称

  让我们来阅读,或让别人阅读,自己倾听,下面这样一段小短文,尝试感受一下使用本方案后的效果:

  “力也”(táng)和她(tián)是一对恋人,

  “力也”(táng)深爱她(tián),

  她(tián)也深爱着“力也”(táng),

  但他们在不同的城市。

  有一天,“力也”(táng)打电话对她(tián)说:

  “你觉得这样一直分开在两地好吗?”

  她(tián)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感觉自己鼻腔有点酸,眼前有点模糊。

  忽然传来敲门声,她(tián)走去打开了门,

  “力也”(táng)提着行李箱站在门口,说:

  “我觉得还是在离你近点的地方工作方便些。”(完)

汉字情侣裼裇

  特别强调:本方案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写作需求而设,不喜分性别的,自己只用“他”字就好,这个世界希望第三人称有分性别的人也很多,有táng“力也”和tián“她”,使用起来更灵活。

                点击了解方案详情

第4个回答  2016-05-24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