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4-14

Frankie:我知道了,您是想让我知道两层意思:一是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先了解自己;二是自己也要做个优秀的人。

妈妈:你真聪明,能看到妈妈的心里面。

是这样的,人际交往从表面上看是你在与别人交往,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在与你自己交往,就是说你的各种心理特质决定了交往的质量。中国有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什么,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才能,使他人了解、赏识和接纳自己的性格、学识和品质,同时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在什么地方。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这样的交往才是高效率的、高质量的。

Frankie: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也这么重要?

妈妈;是的。正确地认识自己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评价和认识他人。人与人的性格不同,在交往中不能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没有人十全十美,每个人身上都是既有优点,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的。要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多看别人和自己的共同点。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考虑问题。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Frankie:了解自己,除了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外,还要了解什么呢?

妈妈:好问题!还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在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尽量减少感情用事,保持理智,使处理方法更成熟。比如,当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愤怒的情绪状态中,这时候说出的任何话、做出的任何决定可能都是不理智的,于是可以停下来,深呼吸,默默在心里从1数到20,在能够平静下来的时候,再做决定,再说话。在理智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即使发生冲突也是不可怕的,因为理智下的冲突对冲突双方的伤害是有限制的,便于理智地解决冲突。

Frankie:是不是了解自己的情绪也便于我们了解别人的情绪?

妈妈:对,说得非常好。的确是这样,只有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懂得对方在某种情况下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情绪,这样你才能够做到换位思考,才能有同情心。

Frankie:您刚才还告诉我:通过知道我们自己的喜好,我们还知道了什么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受欢迎。您具体讲讲到底什么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受欢迎呢?

妈妈:尽管每个人的人格特质、生活经历、教育情况不同,造成每个人的个人喜好也不同,但还是有一些人格特质是大家共同喜爱的。比如:真诚、善良、正直、尊重、诚信、宽容、开朗、积极……

Frankie:具备这些品质的人可能是比较受欢迎的,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无论是与同龄人交往,还是与家长、老师沟通,这些品质肯定都是适用的。但是我还是感觉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有没有一些与人进行交往的好的技巧呢?

妈妈:有的。人际交往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我们先谈谈一些不分交往对象适用的一些方法、技巧。

第一,要善于“倾听”。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在人际交往中“听”比“说”重要。倾听不是仅仅用耳朵简单地“听”。倾听时,要注意眼睛注视对方的表情,仔细把握说话人的一切“无声言语”,如叹气、停顿、沉默、体态等,并及时地、适当地给予应答性的反馈。在“倾听”的同时,要善于观察,不仅观察对方的形体语言,还要观察从“说”中所反映出的性格特征。然后针对对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第二,要真诚,要讲信用。主动积极地进行交往,适当充分地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好愿望,使对方能真切感受到你的善意和诚意,进而做出积极的反应,这就是中国古话说的“投桃报李”。同时,对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定要负责任,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第三,要与人为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克服猜疑、嫉妒、苛求、孤独、自卑与自满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学会求同存异,消除偏见,用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

第四,要学会运用说话的技巧。要选择谈话的机会,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力,克服尴尬的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就不难与之接近了。同时,在说话的时候善于运用礼貌语言,让对方感受到尊重、温暖和亲切。此外,谈话的时候,要围绕一个话题,千万不能东拉西扯、离题万里,让对方不知所云。否则,不仅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也不能达到交往的目的。

第五,要注意人际交往的互惠互利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之说,那些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付出和奉献。维护友谊,不等于迁就对方、附和对方,靠一团和气来调和矛盾,虽然表面上不伤感情,但实际上拉大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第六,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人是复杂的,各人的价值取向也会各不相同,所以很难、也没有必要千人一律。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是交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会理解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做让人反感的人。

第七,要注意运用“同理心”与人交往,就是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努力理解对方的苦心。当观点不一致时,应想办法心平气和地向别人讲明你的想法,相互增进理解,使彼此间的感情融洽。切记不可粗鲁、顶撞,那样会伤害朋友的自尊心。凡事多从他人角度着想,自己有错时应主动承认、道歉,对同学的缺点也要给予宽容。平时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和同学交往。

第八,灵活运用交往方式。交往的方式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往对象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要刻板、固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入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对中学生来说,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有的同学还像上小学那样,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根本不理。也有的同学还是动不动就“我不爱理他”,在交往中显得十分幼稚。这些较为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

Frankie:我知道了,请您按照交往的对象来分别谈谈人际交往的方法吧。

妈妈:好。我们先看看与同龄人进行有质量交往的方法。进入青春期后,随着青少年自身生活环境的不断扩大,大家开始走向独立,朋友对自己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这时期,青少年自己也是十分在意同学、朋友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在他们心目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在和朋友相处中,不仅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得到更多的自我肯定,还可以从朋友那得到自身情绪上的缓解。而且,青少年时期的友情最为单纯、真诚,正因为如此,这个时期所交的朋友经常是一生的朋友。所以,学会结交好朋友,并与朋友相处好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

一是交朋友要有选择,注意性情相投,积极真诚。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交友不当,会沾染不好的习性,对自己发展肯定不利,所以与朋友交往要注意有益于彼此的健康成长,自己要有正确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二是与朋友相处要学会宽容待人,严于律己,不能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要有胸怀,宽容,不能斤斤计较。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要取长补短,学习朋友的长处,并帮助他改正不足。嘲笑和轻视朋友的缺点都是不可取的。

三是朋友之间也要互相尊重,保持彼此的相对独立和自主性,不可过分依赖朋友,互相是平等又是友好的。

四是友谊需要经常维护,要真诚。

五是赞美。对于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不要随意批评或者发表不同的意见,要给予由衷的赞美。

六是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获得的成功,要展示给同伴,和大家一起享受经验和快乐。

七是轮流。如果两人同时需要一个东西,可以采用商量的办法,轮流使用或者用自己的东西与对方交换。

Frankie:与同学、朋友相处相对于与父母相处还属于简单的,我们觉得最头疼的是如何与父母沟通,因为父母与孩子一定是有代沟的。

妈妈:孩子与家长沟通真的那么难吗?我想只要双方都有改变的欲望,就一定能进行有效地沟通的。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青少年在小时候一般不会去考虑父母的教育、职业、出身、品德等情况,他们一般都相信父母、依赖父母。可是到了青春期,生活环境扩大了,父母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所以这时候青少年可能会觉得朋友比父母更了解自己,而父母常常不能理解自己,墨守成规、跟不上潮流,加之这时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已觉醒,十分渴望独立,但他们在经济上还是依赖父母,生活上离不开父母的照顾,自己在外界又面对许多问题和困惑,如学习成绩、考试压力、与同学的矛盾、对异性好奇等等,因此常常情绪不稳,有挫折、自卑、不安和无助感,这一切都会让他们滋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态度。所以,在与父母相处上,你们青少年首先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珍惜父母的爱心和关怀,对你来说,天下爱你的人莫过于父母,父母总是处处为你设想,不惜牺牲自己,即使父母想法与你不一致,做法欠妥,也必有他们的良苦用心。其次是,要主动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消除潜在的误解;学习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交谈,对父母态度要谦恭,不要任意发脾气;尊重父母的建议和指导,当与父母出现冲突时,要主动寻求父母谅解。

Frankie:从我与您的沟通看,我感觉只要真的能做到这一点,与父母肯定是可以沟通的。比如,有时候当您特别严厉批评我的时候,我当时也特别生气,但很快我就会问自己,您为什么跟我生这么大的气,答案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您在为我的成长负责任。而您尽管在批评我的时候也相当严厉,但您从来不否认我的价值,只是就事论事,而且有根有据,以帮助我解决问题为目的。这样也便于我理解家长的目的。所以,孩子与父母沟通的关键在于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正确理解对方,态度坦诚,不说过火的话,也不做过火的事。

妈妈:我为你骄傲!你总结得非常好!

Frankie:不过,我还有个问题,就是很多同学都认为,父母跟我们真的缺乏共同语言,比如我们偶尔玩玩喜欢的游戏,父母认为玩游戏就会上瘾,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父母一般不愿意听我们小孩怎么说、怎么想。

妈妈:呵呵……这就是“代沟”呀!你们认为父母不愿意与你们沟通,其实父母一定也认为你们不愿意与他们沟通。

“代沟”是对代际差异和代际隔膜的形象化的描述——如隔鸿沟。其含义是亲子之间或长辈与晚辈之间,在思想上、生活方式上、社会目标上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存在深刻的异质性,使彼此难以相互理解和认同,从而发生摩擦和冲突。在社会观念强烈的情形下,代沟的产生存在着它的必然性,这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一方。

一般来说,代沟通常产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对未来充满幻想,进取心强,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感情敏感,但是毕竟阅历浅、经验少,行为比较偏激、轻率,甚至不切实际。由于性格的不成熟导致对于长辈的经验之谈置若罔闻,从而产生巨大的代沟。你想,从这个角度看,代沟的产生是父母的原因,还是子女的原因呢?

在思想观念上,你们是处在一个相对年轻的位置,你们的行为方式变化比较大,而父母的文化结构、思想观念相对固定。为什么我们在小时候和过了不惑之年后代沟就不那么常见呢?你从这个角度看:产生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你们还是在于父母呢?

此外,父母有多年为人处世的经验,他们在对你们教育的过程中,对那些他们认为不应该或不适合你们接受的观点采取一种过滤的方式,不让你们接受这些思想。而你们通常认为这是长辈固守家长权威,固执独断,不能容纳你们的意见,其实这是你们对长辈教育的一种误解。

当然,不管是父母对子女,还是子女对父母,良好的沟通都是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之中,子女往往觉得是父母拒绝与自己沟通交流,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的父母反而比子女更希望能得到更好的交流。社会调查表明,高达85%的父母希望能明白自己孩子的想法,并做到没有代沟,有70%的父母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样地交流。而子女则不然,有60%的孩子认为父母是无法理解自己的,73.5%的子女觉得自己的事没有必要跟父母说,更有5%的孩子拒绝做类似的尝试。这些数据都表明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因缺乏沟通而出现的代沟。

其实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希望独立自主的心理越来越强,进一步拒绝与家长沟通的倾向更加明显。这个时期的孩子越来越多地希望脱离父母的视线,使得一些原本沟通良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进而出现代沟。

刚才我对“代沟”做了分析,你看,“代沟”产生并不可怕,“代沟”的出现说明你们正在成长,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代沟”问题,如何解决“代沟”问题。我刚才已经分析,“代沟”的解决之道就是我们刚才一直在说的沟通。

Frankie:我明白了,解决与父母关系的难题的关键就是沟通和理解。那么,我们与老师的沟通,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尊重,要尊重老师的劳动,尽管不是所有老师都很有能力,也不是老师说的所有话都对,做的所有事情都正确,但作为学生,我们还是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妈妈:你说得非常对,你说出了师生关系的真谛。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是除了父母之外与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师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对老师,尤其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可是,与小学生不同(小学生一般对老师言听计从),到了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他们自己对事物和对人都逐渐有了独特的看法和评价,他们开始会以批判的眼光来评价老师,并且有时会表现出对部分老师的崇敬而对部分老师的排斥甚至反感。但学生一天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要与老师在一起奋斗,所以师生关系关系到青少年的学业和成长。

与老师相处,一方面要知道老师与其他成年人一样既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万能的。作为学生,要有意识的调整好自己对老师的看法,不满意老师的性格或是过度崇拜老师,会影响自己知识的学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了对老师正确的态度,才能认真听取老师作为一个年长者和学识丰富者对自己知识的教导和为人之道的指导,通过不断向老师学习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要知道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作学生的如果对老师敬而远之,就会失去许多与老师相互沟通的机会,实际上一般老师都是愿意和学生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的。所以,青少年学生不要总是被动地等待老师来关注自己,可以主动去和老师交流,探讨学业上的疑问,也可以谈些内心的想法和学习的心得,以便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

详情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