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为什么能成功?

如题所述

胜利因素
  一.指导思想:
北伐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高举护法大旗(《临时约法》)。重视军事斗争。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如辛亥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法……都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联合其他武装力量。早期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只能依赖地方军阀。致使多次北伐失败。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二 战争策略
  初期以两广为基地,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这方面苏联军事顾问加伦的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战略构想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 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四 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五 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工人建立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李立三、刘少奇领导下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运动。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六 农民运动也在大半个中国蓬勃开展起来。到1927年6月,全国201个县的农民协会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对农村的封建势力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扫荡与冲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7
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高举护法大旗。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重视军事斗争。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2.战争策略正确
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
早在1925年9月,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就提出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北伐军事战略方针。但是,由于国民革命军将领各有自己的算盘,所以在1926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北伐进军计划中,提出同时向湖南和江西进军,即同时与吴佩孚和孙传芳作战。加伦回到广州后发现这个问题,立即要求修改计划。经过加伦的劝说和多次磋商,各军将领才同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即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进,迅速消灭吴佩孚所部;同时和孙传芳进行谈判,并向湖南、江西边境和广东、福建边境分别派出部分兵力进行监视和防备,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集中兵力消灭孙传芳;最后,集中兵力消灭张作霖,统一全中国。后来的事实证明,加伦的战略构想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3.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
第2个回答  2018-12-2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都在修养战争创伤。对中国事务大多置身事外,甚至还达成对华武器禁运。而积极介入中国只有苏联和日本两国。日本曾经在讨袁护国战争期间两边下注:在向袁勒索好处的同时,不仅暗中支持孙文,还掩护梁启超和蔡锷。到了寺内内阁时,日本更是把宝押在段祺瑞的皖系,以金钱和武器全力支持段的武力统一。可是四面树敌的皖系终于在直系和奉系联合打击下失败,日本的军援和借款全部都打了水漂,血本无归。而此时日本国内也发生一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在美国背后使绊子的情况,被迫从苏联远东撤军。此后日本接连上台的原敬政党内阁和职业外交官出身的内田康哉内阁都是在中国采取收缩策略,只是支持奉张,保住满蒙利益,对关内基本不趟浑水。
而此时在欧洲输出革命的苏俄在遭受挫折后开始向东看,把输出革命的目标转向中国,朝鲜,日本,波斯和东南亚。相比较欧美各国对中国乱局乐观其成,期望保持中国四分五裂,不断混战的局面,以保住各自的在华利益的不干涉政策,苏俄则是全力寻找一个企图统一中国的野心家来做代理人。第一开始,在李大钊和他同窗好友白坚武(吴佩孚的总参议)的拉皮条下,苏俄一开始看重了吴佩孚,双方也一度开始谈价钱。结果最后还是因为外蒙古问题谈不拢,最后在吴镇压二七铁路工人的血泊种,两方彻底翻脸了。
之后又是在李大钊鼓捣下,被陈炯明赶出广东的孙文又被苏俄看中。双方一拍即合。从此,在孙和国民党身上苏联不惜血本地下重注。在欧美对华袖手旁观,甚至对北洋军阀武器禁运情况下,北洋和国民党双方势力此消彼长。等到北伐军先后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控制了长江流域后。英国已经醒过味来了,认为必须干涉了。至少要帮北洋保住北方,搞个南北分治。可是被一战拖累得国穷民疲的英国已经无法仅凭自己的力量在远东出手了。于是英国又来找日本,希望联合日本干涉阻止北伐。而日本对在华盛顿会议上被英国釜底抽薪,在会上被美英联合绞杀清算依然怀恨在心。日本以《日英同盟》已经废除,日本在远东对英国已经没有义务为由拒绝,说白了此时日本不打算再给英国当狗,为英国火中取栗。英国一看日本不上当就拉倒了,转而和美国一起再国民党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随着蒋的清党和汪的分共,国民党甩开苏联并和 中 共 刀头见血,势不两立,蒋借和宋家联姻,和宋孔背后的江浙财团和他们的后台老板-美英搭上了线。从此以后,扶持了蒋为新的代理人的美英对国民党二次北伐,彻底击溃北洋军阀,“统一”中国的行动转而赞助。日本田中内阁对的应对则是允许蒋和国民党统一关内,不过要继续支持奉张割据关外东北,保住满蒙生命线。所以,日本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给蒋和北伐军一个教训,然后压迫张作霖放弃北京安国军政府,退回关外。可是,日本军方少壮派下克上,在皇姑屯暗杀了张作霖,日本不但没能借此拿下东北,反而小张和奉系却被逼倒向国民党,向蒋输诚,东北易帜,让蒋和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中国在世界处于中间地带,有时候并不是主要列强争夺和决斗的寸土不让的焦点。北伐成功是在西方和日本都不积极(或者无力,或者无暇,或者无意)干涉下,苏俄积极介入,足以逆转形势。
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被赶出赌局,欧洲的英法出局,在美国把重点放在欧洲和苏联竞争对峙的大形势下,美国对扶不上墙的癞狗-国民党撒手不管的情况下,被抗战削弱得虚弱得国民党被抗战重越战越强得中 共 (在得到了苏联部分支持下)打败,被赶出大陆的结局是一次典型的中间地带的革命的胜利。但这次胜利不过是第二次在中国上演,第一次中间地带的革命的胜利是北伐,是国民党上台。
第3个回答  2018-12-27
首先袁世凯死后,北洋军没有可以统一服众的人了,大家都已经为自己打算。还有蒋介石的军队军官都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热血有志青年,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