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分析

如题所述

1.杭州湾沉积区

杭州湾为一典型的河口湾,湾口宽达108km,湾顶却只有2~3km。潮差和流速自湾口至湾内,从南岸至北岸逐渐增大,尤其澉浦以西,河宽急速变窄,河底迅速抬高。由于地形的束窄,河底沙丘的阻拦,潮波到此倒卷破碎,形成波涛汹涌的涌潮。湾顶涨落潮流速均较快,平均涨潮流速为87~188cm/s,平均落潮流速为84~117cm/s,最大平均潮差约为5.5 m。在临山至海盐一线断面上,由于涌潮的作用,高流速导致高含砂浓度。该断面东侧含砂量由北向南快速增加。杭州湾由潮流作用交换的泥沙量可达100×106t,钱塘江注入的泥沙主要沉积在河口段,只有细粒部分进入湾内。而相当数量的长江泥沙随涨潮流进入湾内,所以海域来砂是杭州湾悬砂的主要物质来源。丰富的泥沙在强劲的涨落潮流的作用下,经历了沉积—悬浮—再搬运—再沉积的复杂过程。

底质类型的分布与悬砂浓度的分布密切相关。在湾顶临山至海盐一线断面(澉浦断面)上,由于潮流的强烈扰动,悬浮了大量的细粒物质,悬砂浓度最高,底质沉积物是以砂质为主的粗粒沉积;悬浮质在高速潮流的携带下向湾顶以西的赭山湾和钱塘江搬运,形成高悬砂浓度带,至岸边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以粉砂质砂为主的粗粒沉积;概率累计曲线显示为2段式,据此判断其总体沉积环境为河流-潮流沉积环境。庵东海域由于受凸形浅滩的影响,从湾口(南汇—镇海一线)向西,过水断面急剧减小,导致涨潮流显著增大,含砂量也相应增加,形成砂质粉砂沉积区。

在杭州湾沉积环境区内,由于水动力较强,沉积物分选普遍较好,在粒度分布形态上为单峰态近对称正偏态分布。该区中值粒径小于4.0Φ,根据概率累计曲线判断其总体沉积环境为滨岸沉积环境。

2.慈溪-苍南沉积区

该区在东海沉积环境分区中属于浙闽近岸浅海现代沉积环境区,水深小于20 m。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等细粒物质为主,仅在象山港内湾湾顶、瓯江口外等个别海湾粒度略有变化。该区粘土含量在20%~30%,粉砂含量在70%~75%,中值粒径在6.0~7.0Φ之间,自北向南有变细的趋势,分选较差。由概率累计曲线可以判断其总体沉积环境为浅海沉积。这种沉积特征与它们所处的水动力条件和物质来源有关。

长江悬砂是该区主要的物质来源,长江每年向东海输送4.78×108t的泥沙,其总体的20%~30%沿岸南下,平均每年有1亿t泥沙沉积在浙江省沿岸。长江口泥沙的平均粒径为0.16~0.002mm,中值粒径d50=0.17~0.002mm,即从细砂到粘土均有。在浙闽内陆架,东海沿岸流冬强夏弱,冬季流向向南,夏季向北,这对长江入海物质的扩散和南移起着重要的作用。夏季因台湾暖流西偏,浙闽沿岸流受偏南风影响贴岸北上,长江南移泥沙受阻,主要沉积在杭州湾以外,部分被潮汐拥入杭州湾内;冬季台湾暖流退缩东移,浙闽沿岸流携带长江入海物质以及再悬浮的未固结沉积物在北风吹送影响南下,浑浊水体呈狭长带状分布,向南可达浙南、闽北沿海,甚至到达26°N。长江悬浮物质及东海底质沉积物的再悬浮物质,在浙江东部近海形成了大面积的泥质粉砂和粉砂细粒堆积区,东侧向外海沉积物类型为浙闽台湾海峡涡漩泥质沉积的粉砂质泥,以20 m水深为界,是2种不同的沉积环境。

象山港内湾顶,分布有舌状潮滩,在象山湾潮汐水道末端与沿岸小溪共同作用下,基岩海岸形成了小范围的砂砾质海岸,且由于当地贝类生物繁育,可形成一定的贝壳砂底质。

瓯江属于中、小河流,源短流急,河口潮差大,径流、潮流作用强,属于山溪性强潮河口,洪水暴涨暴落,入海物质大多为粗粒物质,在河口区产生沉积,很少向海扩散。瓯江北口口门附近由于推移质造床作用发育三角洲浅滩,水深仅0.5~1 m,物质由细砂组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