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文《天马》有关资料和作者资料O(∩_∩)O谢谢!!

如题所述

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这个国形标志的形象是根据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工艺品描绘的。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化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足,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马背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尾巴末梢还打了一个结。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采用。后来研究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龙雀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

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扩展资料

关于“马踏飞燕”的名称,长期以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铜奔马”说。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

二、“马踏飞燕”说。虽然“铜奔马”的称谓比较直观明了,但是这具铜马俑的精妙之处是其后蹄下踏一飞鸟,仅以“奔马”名之,显然不足以表现其浪漫主义意境,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据说1971年9月, 郭沫若陪同柬埔寨宾奴亲王访问兰州,看到了这匹珍藏在甘肃省博物馆的稀世珍宝,又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

三、“马踏龙雀”说。针对“马踏飞燕”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认为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

参考资料:马踏飞燕--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02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理解: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国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语言简练。
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描写细致入微、收放自如,让读者感受到了“天马”艺术造型的形神兼备。
第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第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这也是课后思考问题的答案。

要点提示
1.本文虽然是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但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写“天马”外形特征那一部分,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像,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这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
2.本文在表达上不但生动而且严谨,比如“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中“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的表达都相当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
3.本文的说明顺序清晰、自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段。划分方法不强求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说明顺序和文章层次.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真实感受,通过展示图片、记录片、实物给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解决开展阅读进行学习,如:“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曾普遍采用的形象优雅的马踏飞燕这一称呼被改变了呢?”为什么在马尾巴末梢打了个结?”等等。
3.将课后“金钥匙”介绍的快速阅读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快速阅读,并注意阅读后学生阅读收获的反馈。
4.创设旅游情境,学生试着以导游的身份向世界友人介绍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拓展性学习,搜集马的艺术品(文字介绍、图片、光碟等),如唐三彩瓷马、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名画《八骏图》、蒙古的马头琴、乐曲《赛马》等,体会中国人对马的喜爱,以及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学习生字
本课有7个生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字要注意读音:冶读做yě,不要读成zhì;“镫”读dèng,不要读dēng;“凌”读líng,不要读成léng。有的字要注意字形:“局”不要多一竖,“廉”是半包围结构,里边不要少一横,“颇”注意“页”字最后一笔是点儿。注意形近字区分:冶(冶金)和治(治理),凌(凌空)、陵(山陵)和棱(棱角)。
多音字: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重)踏(tā――踏实tà――踏步)。

思考交流
答案在第7自然段,即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让学生领悟到这些词语的表达相当严谨、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阅读小提示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金钥匙提供的方法阅读课文,尝试快速阅读。必要时可通过计时、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快速阅读的兴趣。

■参考资料
1.词语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鞍镫:鞍,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镫,马镫。挂在鞍子两旁供脚登的东西,多用铁制成。
璎珞: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作者:
陈树青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理解:
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国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语言简练。
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描写细致入微、收放自如,让读者感受到了“天马”艺术造型的形神兼备。
第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第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这也是课后思考问题的答案。

要点提示
1.本文虽然是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但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写“天马”外形特征那一部分,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像,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这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
2.本文在表达上不但生动而且严谨,比如“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中“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的表达都相当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
3.本文的说明顺序清晰、自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段。划分方法不强求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说明顺序和文章层次.

教学建议
1.帮助学生建立真实感受,通过展示图片、记录片、实物给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解决开展阅读进行学习,如:“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曾普遍采用的形象优雅的马踏飞燕这一称呼被改变了呢?”为什么在马尾巴末梢打了个结?”等等。
3.将课后“金钥匙”介绍的快速阅读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快速阅读,并注意阅读后学生阅读收获的反馈。
4.创设旅游情境,学生试着以导游的身份向世界友人介绍中国旅游图形标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进行拓展性学习,搜集马的艺术品(文字介绍、图片、光碟等),如唐三彩瓷马、徐悲鸿画的《奔马图》、名画《八骏图》、蒙古的马头琴、乐曲《赛马》等,体会中国人对马的喜爱,以及马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学习生字
本课有7个生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字要注意读音:冶读做yě,不要读成zhì;“镫”读dèng,不要读dēng;“凌”读líng,不要读成léng。有的字要注意字形:“局”不要多一竖,“廉”是半包围结构,里边不要少一横,“颇”注意“页”字最后一笔是点儿。注意形近字区分:冶(冶金)和治(治理),凌(凌空)、陵(山陵)和棱(棱角)。
多音字:载(zǎi――三年五载zài――载重)踏(tā――踏实tà――踏步)。

思考交流
答案在第7自然段,即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体会加点词语的作用: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反复朗读体会其作用。让学生领悟到这些词语的表达相当严谨、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阅读小提示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金钥匙提供的方法阅读课文,尝试快速阅读。必要时可通过计时、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快速阅读的兴趣。

■参考资料
1.词语
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鞍镫:鞍,鞍子。放在牲口背上驮运东西或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制成。镫,马镫。挂在鞍子两旁供脚登的东西,多用铁制成。
璎珞:古代用珠玉穿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

作者是佚名,没有资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8-31
作者是陈树青,我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