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民俗风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2-15
旧时代城乡各阶级的饮食,因家境不同,悬殊很大,富户白面细米,“花般彩样”,有酒有肉;中等户待客讲究“三盘子”⑥;穷人吞糠咽菜,“菜汤滚水”。40年代,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减租减息,农民生活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生活大体保持中下水平。但在60年代,饿肚子的人不少。秋季,家家户户腌酸白菜,人口多的家户几乎顿顿不离瓜菜、洋芋。70年代,由于推广“两杂两薯”,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初步解决,“糠菜半年粮”改变为洋芋、红薯半年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粮食逐步自给有余。小米干饭、玉米馍成为家常便饭,半干半稀变为干稀同有,肉食、油脂较前增长。80年代,由于粮食流通渠道扩大,城乡白面粉、大米食用量迅速增长,人们普遍由追求吃饱转为吃好。逢节、待客讲究设家宴,摆酒席,五荤三素。婚丧喜庆时兴“五簋”、“八碗”、“十三花”、“四四席”⑦。肉、鸡、鱼、蛋、奶、水果的食用量空前增长。城镇干部、工人和中等市民家庭普遍食用面粉、大米、小米,改善菜肴。秋季腌大量酸白菜的习惯改为储鲜菜或熬制西红柿酱。冬季食用鲜菜量大增。
米脂人民在生活中创造了许许多多饮食花样。无论是粗粮细做还是细粮巧做方面都有一些巧妙方法。家户善于用软米(粘小米)制甜糕、枣糕、油糕、糖糕角、枣馅糕角、菜馅糕角、粽子、糕、枣焖饭、豇豆焖饭、云瓜饭;用黄米做枣豆馅黄馍馍、米茶、黄酒、摊、蒸(米发糕)、黄米捞饭(干饭);用普通小米熬煮多样稀饭:绿豆米汤、扁豆米汤、红豆米汤、豇豆钱钱饭、秋豆饭、饭、撒面饭、粉浆饭、和和饭、麻汤饭⑧……。用高粱煮稀饭蒸干饭,或加上豆类磨面粉蒸黑馍、烙饼、煮面条、做黑抿夹;一种“软”品种高梁可做“黍糕”。用玉米制米酒、炒米茶、煮饭,磨成玉米粉蒸馍馍、窝头、蒸、两面馍;做摊、圪搅⑨。洋芋食品尤其丰富,有蒸洋芋、山蛮⑩、黑楞楞(又名黑则背)⑾、洋芋丸子、洋芋面饼子⑿、芡饼子⒀,用洋芋淀粉做凉粉、软饼、粉皮;洋芋当副食时单用或配菜均适宜,诸如炒洋芋丝、熘洋芋片、肉炖洋芋块、油炸洋芋片、洋芋丁臊子,入荤入素,做法很多。洋芋粉条、粉片、粉丝用于炒菜、烩汤皆佳。面粉食品,蒸、烙、烤、炸、煮,制作五花八门,譬如馒头、花卷、金银卷⒁、糕协⒂、羊肉扁食(水饺)、大肉水饺、素扁食、肉包子、糖包子、豆沙包子、素包子、瓜丝包子、大油烙饼、发面饼、枣馅饼、葫芦丝饼子、鸡蛋软饼、煎饼⒃、干烙(炉)⒄、千层油饼、羊肉火烧、酥饼、月饼、枣馃馅⒅、炸油果(麻花)、炸油饼、炸鸡蛋⒆、炸韭饼⒇、酿皮子、白面片、白面条、饸饹(21)、圪饦(22)、抿夹(23)、擦夹、杂面(24),不可胜数。近年增加油条等。肉食烹制,炒、熘、炖、酥、烧、爆,不下百种,常见的有炖猪肉、红烧肉、小炒猪肉、清蒸羊肉、炒肉丝、熘肉片、爆肉丁、凉片猪头、熘肚片、麻辣肝花、烧肥肠、羊肉丸子、猪肉钻鸡、酥鸡、红烧鸡、红烧牛肉、麻辣驴肉、麻辣兔肉、蒜泥肘子、手扒羊头等。
米脂独具地方风味的食品有麻辣肝花碗饦、卤煮驴板肠、绿豆凉粉。碗饦是用荞麦仁水湿,用手搓揉成团,加水过滤得淀粉糊,盛碗内入笼蒸熟,凉后脱出。食时切薄片,浇汁加麻辣肝花,清爽利口,为夏秋美食。卤煮驴板肠是将整副驴大肠反复漂洗干净,入清水煮半熟,捞出加酱、辣椒、花椒、葱、姜、盐等卤煮而成,其特点是麻、辣、咸、嫩,鲜香味美,为陕北食中一奇。绿豆凉粉用绿豆淀粉所制,软、嫩适中,清凉适口。
米脂人在烹调中善于巧用调料,常用的有盐、酱、醋、葱、蒜、芫荽(香菜)、辣椒、茴香、姜片、花椒、味精等。农家传统酿制的酱、醋,味道尤其醇厚芬香。烹制羊、牛、驴肉喜好麻辣,多用葱、辣椒、花椒,做猪肉用葱、酱、茴香,过去习惯“猪不辣羊不酱”,指做猪肉不用辣椒,做羊肉不用酱。但近年有些变化,辣酱猪肉亦合口味。厨工注重刀工、火候、咸淡,俗语“有油没盐,吃不出香甜”,又说“好厨子一把盐”。
旧时,本县群众重食不重饮。农民以凉水解渴。夏季炎热时煮绿豆汤败火,年节酿黄酒(米酒);白酒较少。城市富裕者饮白酒,但嗜酒贪杯者不多。50~70年代,长期处于低消费时期,城镇人口亦不讲究饮料。80年代,一度提倡“高消费”,颇兴饮酒,白酒、色酒、啤酒常见于大小宴席。小香槟、高橙、桔汁、果子露等饮料也渐渐时兴。因价格昂贵,多数家户尚难常用饮料。过去饮茶的人不多,近年来机关、居民家庭均以茶水待客。
居住 本县群众的住宅以窑洞为主,有土窑、接口土窑、石窑、砖窑4种,城镇有少量瓦房。70年代以来,机关、事企业单位开始兴建楼房作办公室或宿舍。
80年代,人们经济条件普遍好转,城乡修造新住宅者接踵不断。新宅在传统的窑洞形式上多有改进,讲究布局合宜,材料新颖耐用,造型美观,使用舒适方便安全。有的在窑上再建薄壳窑,增加使用面积;有的以玻璃窗取代过去的木格麻纸窗户,增加室内光线。城镇建窑房,往往把两孔并排窑洞隔为4间,分出会客室、卧室、厨房等,并设地下室,作储藏室。院内倒座薄壳窑,夏季做厨房或存放杂物。农村修砖石窑时以3~5孔居多,建围墙、大门、厕所、畜棚,安置石碾石磨,方便生活。米脂人历来把修造住宅看作重大事项,看重宅基地选择。旧时还认为建造与家族贫富、人丁兴衰有关,迷信忌讳颇多。
过去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请阴阳先生“看座宅”,讲求新居座字。动工择“黄道吉日”。铺基下石时,以酒菜招待工匠。俗语讲“会待(客),待匠人,不会待,待丈人(岳父)。”修石窑最重视合龙口。即窑口拱石砌至合拢时,正中先空留。选定“吉日”,正午时分,聚会匠师帮工,主人焚香烧纸,拜天地、土神,敬献油糕、酒食,燃放鞭炮。由匠师头披红布,手撤五谷,口中念念有词,祝祷主人、工匠平安,然后将窑口正中石块砌好,即合了“龙口”,再将历书、红筷、五色线钉于龙口处,窑腿贴吉庆对联。下午不出工,设宴招待工匠。安门窗之日,礼仪同“合龙口”,以酒饭待匠工。农民修窑盖房,互相帮工,管饭不付工钱,自古成风。
新居修造完毕,整齐干燥后择吉日迁入居住,即乔迁,方言叫“兟(音shen)新窑”。主人设酒宴,亲朋好友齐至,赠送挂镜、字画、喜酒祝贺“暖窑”。
旧时代贫富悬殊,居室布置和被褥各家不一。贫苦之家,土炕、席片、破沙毡(25)。大人小孩合用一块破被的事,寻常可见,有褥子的家庭不多。中等人家,多几条毡,几块被褥。富裕人家则丝绸被褥,整炕新绵毡或地毯(26)。50~70年代,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提高,但由于经济条件不一,被褥仍有差别。大多数家户一人一被,普遍有褥子。80年代以来,中等以上人家不断添置新被褥,有用有存。生活水平较好的家户使用毛毯、地毯。
行旅 本县多山多沟,旧时道路崎岖,群众上集赶会,走亲访友,全靠步行。妇女脚小,行走不便,回娘家时骑驴代步,由丈夫照应,即俗语常说“骑驴婆姨赶驴汉”。官绅富豪出门,骑骡坐轿,前呼后拥;远行时,搭乘骡轿(驾窝子)。
50年代初,境内只有绥榆公路,路面简陋,车辆稀少,人们仍以步行为主。以后交通客运逐步发展,干线客车不断,乡乡通公路,村村有大路,长途往来无不搭乘班车。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成了农民往来乘坐的机动车辆,虽不够安全,但总有人乘坐。干部、职工上下班,农村青年赶集会,普遍骑自行车。中老年农民进城,有的坐平板车、拖拉机,有的仍习惯步行。80年代,年轻人使用轻骑、摩托车者越来越多,赶集进城者多乘三轮机动车,以减轻徒步劳累。县级党政领导下乡,50年代初步行或骑骡马,50~60年代骑自行车,70~80年代乘吉普车。
生活用具 旧时,本县大多数群众生活节俭,用具粗糙简单,讲究适用。通常一灶两锅,前大后小,煮饭用大铁锅,热水用小锅。烧火用木风匣(风箱),舀水用铁马勺或铜马勺。盛饭用陶瓷盆,舀饭用木勺。吃饭用粗瓷碗、竹木筷子,年轻人用大老碗,儿童用小木碗。刀、案、擀杖、铁匙、笊篱、饸饹床子、抿夹床子、簸箕、笸箩、笤帚、扫帚等贫富必备。水瓮、菜瓮、米瓮、醋酝、酱罐都是陶瓷制品。一般农家木制家具不多,只一对门箱,一个竖柜,两只木箱。富裕户的生活用具比较讲究,木器多选用上等木料,做工精细。有琴桌、八仙桌、大立柜、屏风,另置穿衣镜、插花瓶、自鸣钟等时髦用品。生活用品有铜茶壶、铜脸盆、铜灯台……餐具多为细瓷器。
50年代,搪瓷脸盆、手电、暖水瓶等工业品进入农家。60到70年代,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为农家珍视,逐步普及,80年以来,大衣柜、高低柜、写字台、五斗橱、组合柜代替了门箱竖柜,大绵毡、地毯、榆林毛毯代替了黑沙毡,沙发代替了木板凳。塑料制品到处使用。城镇和大多数农村使用电灯,家用电器正在普及,收音机、收录机、电视机、电熨斗、鼓风机已不稀罕。
①黄豆压成片状如铜钱,用它和小米熬粥,称钱钱饭。
②高粱、黄豆等炒熟加糠磨成熟粉;加枣子叫“枣炒面”,干吃或用稀饭拌拧团吃。
③糠加少许杂粮磨粉所蒸的窝窝头。
④洋芋擦丝拌面粉蒸熟。
⑤和菜饭,白菜、洋芋、小米混煮成;黑面,用高粱、豆类磨成的面粉。
⑥三盘子指猪肉钻鸡、大肉炒粉条、羊肚炒细粉各一碟。
⑦五簋,传统席面,指炖肉、烧肉、清蒸羊肉、羊肉丸子、酥鸡;八碗,在五簋基础上再加猪肉钻鸡、红条肉、槽肉(有时也不是全用肉,用其他代用);十三花指五簋加八个凉、热下酒菜;四四席指四个炒菜、四个凉菜、四碗肉、四个汤(也有用八宝饭、炸瓜包子等甜食取代几样)。
⑧粉浆饭是磨绿豆淀粉过滤后的余浆加小米、豆子、菜煮成;和和饭是小米饭中加面条、白菜、洋芋煮成;用小麻籽或瓜子炒熟粉碎滤汤,煮小米、高粱米、白菜为麻汤饭,油香可口,俗语“麻汤饭,憋憨汉”。
⑨圪搅,用玉米面或荞面入沸水中搅成熟团,加调酱食,外地也叫搅团。
⑩方言称洋芋为“山蛮”。
⑾黑楞楞,将洋芋磨碎水涝,用其淀粉、碎渣入笼摊平蒸熟。
⑿洋芋面饼子,将洋芋蒸熟去皮,加少量面粉揉合洛饼。
⒀芡饼子,将洋芋粉碎水洗,留淀粉、碎渣,加少量面粉调糊状摊锅中烙熟。
⒁金银卷,用白面、玉米面皮分层卷蒸。
⒂糕协,白面、糕面皮卷蒸。
⒃煎饼,见本卷“岁时节令——清明节”内注。
⒄干烙,烤制的一种面饼,中空外圆。
⒅枣馃馅,层酥面做皮,枣泥做馅烤制的饼,外鼓圆,中陷,如轮。
⒆炸鸡蛋,鸡蛋面糊用油炸熟。
⒇炸韭饼,烫面皮包熟肉丁、鲜韭菜、粉条、炸豆腐馅,油炸而成。
(21)饸饹用特制饸饹床子压面入沸水煮成的细长圆条,浇卤汁或肉臊子食,白面、荞面、高粱面、玉米面均可做。
(22)圪饦,用手捻小小面块成卷状,外地叫麻食。
(23)抿夹,用特制的抿夹床子,手抿软面入锅成小节,杂面、黑面、玉米面都可做,家常便饭。
(24)杂面,用小麦、豌豆磨成的面粉特称杂面,入沙蒿可擀成细长面条,风味独特。
(25)沙毡:用山羊毛擀制的黑灰粗毡。
(26)绵毡:绵羊毛制作的细致白色毡。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