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

如题所述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11-16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5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 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 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女儿,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鬼月与中元节

  农历七月是民间俗称的鬼月;鬼月时,在阴间的孤魂野鬼会被放出来,而在阳间的人们则会举办一些祭拜的活动来款待他们,让他们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假期”。尤其是农历 7/15日,也就是「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烧香焚纸,好好的祭拜这些从阴间来的好兄弟。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
  这一天同时也是佛 教 的 盂 兰 盆 节 ,盂 兰 盆 节 的由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莲是佛祖的弟子,他的母亲因为生性贪婪恶毒,死后被打入轮回中的饿鬼道,永不得超生。目莲为了解救母亲,就在农历 7/15时广造「盂兰盆会」,让地狱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为母亲赎罪,使母亲能够超渡。后来每到7/15这一天,佛家们就会做「盂兰盆会」,以五果供奉佛、僧,解救在阴间受苦的祖先。

  中元节的习俗

  (一)普渡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二)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三)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东西方有名的鬼电影与鬼主角
  各位同学
  这些鬼电影你看过几部呢?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哪一部?为什么?
  电影排行榜 影片摘要
  第一名《大法师》的魔鬼
  第二名《灵异第六感》布鲁斯威利
  第三名《七夜怪谈》的贞子
  第四名《半夜鬼上床》的佛莱迪
  第五名《十三号星期五》的杰森
  第六名《惊声尖叫》三部曲的鬼面具凶手
  第七名《鬼娃新娘》的恰吉
  第八名《厄夜丛林》的女巫
  第九名《倩女幽魂》的聂小倩
  东西方有名的电影鬼与特色
  ● 港台电影鬼
  女鬼代表:聂小倩、雪春
  男鬼代表:僵尸、开心鬼
  不男不女鬼代表:树妖姥姥
  特色:女鬼多半身世可怜、长得像仙女;其它性别的鬼,除了开心鬼,多半不是好东西。
  ● 日本电影鬼
  女鬼代表:贞子
  娃娃鬼代表:花子
  动物鬼代表:九命怪猫
  特色:女鬼都留长发、有的会露点色诱男生,最新吓人本领就是会爬动。
  ● 好莱坞电影鬼
  好鬼代表:小精灵、冤死鬼
  坏鬼代表:附身鬼、娃娃鬼、电视鬼、魔鬼
  不好不坏鬼代表:吸血鬼
  特色:一个好莱坞养百样鬼,好恐布、好可爱好笑、好帅、好三八的统统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28
到了农历七月十五,也便到了中国人过“中元节”的日子。中元节是道教的称法,从佛教的角度去叫则是“孟兰盆节”,又叫“鬼节”。传言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之母因生前不行善,死后在地狱受苦。目连为救母到如来处倒悬求佛救度。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这样可使母解脱。佛教据此兴起孟兰盆会。
  中元节和清明很相似,要祭祀祖先,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成为民间的一个节日了。节日那天,人们以麻、谷、秫缚在一起,挂在大门及中堂的天地祖先两旁,或设果品牲礼及麻谷之类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李商隐有诗言中元上坟:绛节飘摇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在洪泽湖地区,中元节又称“敬孤节”,各家各户除了给死去的老人烧纸祭祀外,还争着把村里的孤老请到自家招待,向他们表示敬意。
  中元敬孤的来历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洪泽湖上有一个叫巫支岐的水怪,这个水怪不但在洪泽湖中兴风作浪,而且经常上岸掠走村童,把他们吞食掉。大禹治水路过这里时,曾把它抓住压在龟山脚下。可是,等大禹离开洪泽湖后,水怪慢慢摇掉向上的压的石块,从龟山脚下钻出来,回到湖上,更加贪婪地吞食村童。人们对它恨之入骨而又毫无办法。
  村里的一位孤老把全村老人召集起来,对他们说:“为了拯救子孙后代,我们就是自己死也也要把巫支岐除掉!”他的计划是:由全村老人化装成村童,随身藏毒药,让水怪吃下后把它毒死。随后,孤老悲壮地说:“为了我们的后代,让我们老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吧!”老人们一致赞成,没有一个退缩。
  七月十五日这天,全村老人化装成童男童女来到洪泽湖边玩耍,水怪看见后,跃出水面,一下子把他们掠到水里吞食了。很快,药性发作,水怪疼痛不已,难以忍受,直在湖中打滚翻腾,最后终于被毒药毒死,葬身湖底。
  老人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洪泽湖的太平,拯救了无数幼小的生命,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富于牺牲精神的老人,就把七月十五定为敬孤节。每到这一天,人们不但为先逝的老人烧纸祭祀,而且争着把村里活着的老人请到自已家过节,以实际行动对老人表示特别的敬重,这一良俗至今保留。
第4个回答  2020-01-24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