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和知己的本质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好朋友的称呼,还有如下两个说法:

1,知音。

2,知己。

如果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能够称为“知音”或者“知己”的话,就说明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真正的好朋友关系了。

但是,“知音”与“知己”之间虽然含义相近,但是这两个概念之间却也有着诸多不同。

具体来说,“知音”与“知己”之间的不同之处有如下几个方面:

1,知音,强调的是客观性。

知音,强调的是两个人之间在某些领域拥有相同或者相近的看法,因为认识相同,所以才互相欣赏,成为知音。

比如,一个人弹琴弹的好,另一个人则能够发现他在这个领域的天赋,于是彼此之间就可以成为知音。

2,知己,强调的是主观性。

知己,是指两个人之间互相了解的状态。……而是,这种了解还是非常深刻的了解,懂得对方的所思所想,能够彼此交心,互相之间坦诚地互相交流,这样的关系,才能成为知己。

3,知音,指的是彼此之间志趣相投。

知音,更多地是从专业技能、兴趣爱好层面去分析问题的。……成为知音的两个人,必定是在某些专业领域拥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和看法,并互相欣赏的状态。

4,知己,指的是彼此之间情投意合。

知己之交,注重的是感情层面的互相理解,是彼此交心的关系。……知己之间,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方能够坦诚地接受对方的观点,二者在心理上达成共识,这样的关系才能称为知己。

以上就是知音和知己的区别。……当然了,这些区别,是比较微小的。日常生活中,形容两个人是关系亲密的好朋友,既可以称呼为知音,也可以称呼为知己,含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2-07

1、侧重点不同

“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是性格相投的朋友,或指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朋友,重在志趣相投。而“知己”除了包括知心的意思外,还有一层的意思,彼此互相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则重在心音相通。

2、亲密度不同

知己指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关系亲密,可以无话不谈,要在相互“知己”,是双向交互的,相对比较熟。知音则是偏重指一方的才华、性情、作为、语言等为对方所认可和欣赏。

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交往程度不见得太深,但互知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在工作中也会配合默契,甚至初见就心息相通,正所谓高山流水,千古一知音。

扩展资料:

关于知音的典故: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第2个回答  2022-02-09
我认为:知音着重于对心意的了解,知己则着重于对才能的了解。先说知音。“音”的本意是“音乐”。“知音”从字面意思上讲,便是听得懂音乐。古人则引申此意,认为“音”是人心的体现。《礼记·乐记》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也就是说,人心中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就是“声”,如疼痛时的呼喊,悔恨时的呜咽,均为“声”。然而,只有“声”,是不足以让他人理解的。只有把“声”如织布一般,按照一定逻辑形成“文”(纹理),才是“音”。(钱钟书尝引谢林的话道:“建筑即凝固之音乐”,妙甚。)故而《礼记·乐记》又言:“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意即,“声”只是野兽般的随意叫唤,“音”才是人类的规则表达。后世文人史家写作,常用“音”的两意性。如伯牙子期的故事,钟子期听到的不仅是琴声中泰山江河的意象,更是“志想象犹吾心也”,也即俞伯牙的心意。《西北有高楼》道:“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宋岳飞亦有词曰:“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都是慨叹帝王权臣不信任自己的拳拳报国之心。此外,古人以为,“音”比言辞更真实。所谓“设有言而非志,谓之矫情,情见于声,矫亦可识...取彼歌谣,播为音乐,或辞是而意非,或言邪而志正,唯达乐者晓之。”就是说,言辞是可以作伪的,然而声音不能。《世语》里讲曹操出征,曹植出口成章,曹操及左右都赞叹不已;曹丕则采用吴质的计策,伏地大哭,令曹操颇为唏嘘。事后,大家都认为曹植虽然言辞华丽,但是心不诚。曹丕便于此事得了人心,日后继承大统。可见,“音”乃是,“出于人心之至真,入于人心之至深,直捷而不迂,亲切而无介,是以言虽被‘心声’之目,而音不落言诠,更为由乎衷,发乎内,昭示本心之声”不过,当代出现所谓“知音体”。以感人的言辞吸引流量,故事却是真假难辨,便不是古人可知的了。总结而言,“知音”乃是能理解你真实本心之人。再谈知己。《战国策》里讲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说:“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这里,“知己”指的是伯乐赏识千里马的才能。《史记·刺客列传》里也有:“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说的是豫让觉得智伯了解自己的能力,能“甚尊宠之”,所以愿意为他而死。王勃《别董大》中亦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着重的是一个“识”字。所谓知己,总要有识己之明。总结而言,“知己”乃是能看出你的才能之人。若为上司,此人当能重用你。若为朋友,此人当与你志趣相投。
第3个回答  2022-02-07
1、侧重点不同

“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是性格相投的朋友,或指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朋友,重在志趣相投。而“知己”除了包括知心的意思外,还有一层的意思,彼此互相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则重在心音相通。

2、亲密度不同

知己指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关系亲密,可以无话不谈,要在相互“知己”,是双向交互的,相对比较熟。知音则是偏重指一方的才华、性情、作为、语言等为对方所认可和欣赏。

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交往程度不见得太深,但互知对方想表达什么意思,如果在工作中也会配合默契,甚至初见就心息相通,正所谓高山流水,千古一知音。
第4个回答  2021-12-05
就日常使用中含义和使用习惯的细微差别看:

  1、知己指双方相互理解、信任,关系亲密,可以无话不谈;要在相互“知己”,是双向交互的。

  2、知音则偏重指一方的才华、性情、作为、语言等为对方所认可和欣赏,尤其在不得大多数人理解、欣赏的时候;常用来指称欣赏、评价别人的人那一方;反之,展现才华的本人方对于“知音”方,不一定是“知音”,就是说,知音往往是单向的。

  3、“知己”用于句中,可以说“他是我(或你)的知己”、“我是他的知己”及“我们俩是知己”等。“知音”则只能说“他是我的知音”、“你真是他(或我)的知音”;却不能说“我们俩是知音”。

  知音:作动词讲的时候是指精通音律. 作名词讲的时候,<<列子.汤问>>记载:有个叫伯牙的人,他弹的琴只有钟子期能听懂.后用"知音"比喻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知己:作动词讲时是了解自己. 作名词讲时是指了解自己,跟自己情谊深厚的人.

  它们两个的区别就是,知己是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和自己有感情的人,而知音就是指了解自己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