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4日发布。意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和一揽子举措。你怎么看?

子女承担养老,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趋势。国家的政策应对此予以鼓励支持,并给出切实有效的支撑。

就近居住、共同生活,对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有极大提升。

首先,有子女的照顾,老人的生活条件会更好。老人与子女天各一方,缺乏照顾,生活质量、寿命肯定会下降的。会直接影响到平均寿命,虽然某种程度上,这能减缓老龄化的影响,但却是一种不动声色的系统性弃老。

其次,天伦亲情也很重要。中国人讲究四世同堂,老人与年轻人一起生活,情感上有更多满足,社会功能的衰退更慢,这都是健康晚年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人口迁移的规律看,子女的工作、经济收入、生活,孙辈都在大城市了,很难离开,所谓鼓励老人就近居住,就是鼓励老人搬到城里,搬到大城市。大城市生活不易,老人来了需要增加住房、城市里的养老院也更贵,的确不容易。很多人往往是有心无力。那么,阶梯电价、土地供应、住房政策、容积率政策、医保跨省政策、房地产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就可以消除一些障碍,帮助中年子女达成让老人搬到自己身边的愿望。

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土地与住房政策。最极端的情况,两边4个老人,再加上3个孩子,中间是中年夫妻,一共9个人,这就需要很大的房子。而且,不仅仅是面积上,更对户型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适合养老的低容积率住宅,甚至别墅,就是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即便没有那么极端,一对夫妻,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六口之家的住房需求,与三口之家,无论是户型需求、还是面积需求,都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就涉及到从土地、到住房、到阶梯电价,乃至尚未到来的房地产税政策的支持。

当然,就近居住概念,未必一定是一起住。就近的概念与集约化、规模化养老,并不矛盾,与国家福利政策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国家来养老”也不矛盾。即便国家来养老,住在子女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对老人来说,也是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子女一年才能去看望一次的老人,在养老院会是什么样一个境况,无需多说。而就近住养老院,则需要有更便捷、覆盖面更广的医保跨省政策,这需要顶层政策支持。

当然,虽然说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生活是现实的,不少中年人未必想与父母同住,或者同一个城市。但无论如何,用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用政策解决他们的困难与挑战,是一个德政、善政,应该得到讨论、响应,促进其落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02
11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表示,将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在中国快速进入老龄社会的当下,中国的抚养比也迅速上升。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报告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子女照顾老人就是一个必然需要面对的问题。
鼓励老年人与子女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老人有子女照顾,情感上有更多满足,社会功能的衰退更慢,这些都会极大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子女和老人居住在一个屋檐下,本是常态、常理。即便考虑到现代人的独立性更强,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城市也本应是常态。真正“反常”的因素是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迁徙。年轻人从农村、小城市,到大城市学习、工作、生活,并把家安在大城市。
那么,这个政策可以有两种方向。一个方向是老人不动,中年人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与老人同住。这个方向所需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小。中年人带着子女从大城市向小城市迁徙并不困难。这种迁徙,对个体而言,属于自主选择,但从整体上看,不符合家庭的行为规律,也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乃至生物的繁衍生息,都是资源向下一代倾斜的,要求子女家庭为了老人牺牲自己的事业,孙辈的学业回老家,不现实。

【京东】海尔冰箱 狂欢嗨购广告
京东
查看详情
另一个方向是老人从老家迁移到子女所在城市。这符合家庭为了子女发展的行为模式,也符合人口聚集的规律。所以,鼓励老人与子女就近居住,应该是鼓励老人搬到城里,搬到大城市。
但是,在大城市生活并不容易,这就涉及到较多的需要政策支持的地方。
首先是医保政策。老人的一大需求就是医疗,可以说医保是老人迁移的前提条件。现在虽然有了跨省医保,但还不够方便、覆盖面也有待提升。
其次是住房政策。在不考虑房价的情况下,与老人同住对户型会有新的要求。最极端的情况,两边四个老人,再加上3个孩子,中间是中年夫妻,一共9个人,这就需要很大的房子。而且,不仅仅是面积上,更对户型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老人的活动、多个子女的活动场所,都要求低容积率的住宅,甚至别墅。即便没有那么极端,一对夫妻,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六口之家的住房需求与三口之家,无论是户型需求、还是面积需求,都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就涉及到土地政策、住房容积率政策、阶梯水电气价格政策的配套。住房政策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是将来的房地产税政策,要考虑将老人居住的需求,作为免税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在居住政策上,长期存在一种迷思,即土地用于居住了,就是被消耗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土地只要不流失、不沙化,是可以回填的,居住土地并不意味着浪费土地。
当然,就近居住未必一定是一起住。就近居住与集约化、规模化养老并不矛盾,与国家福利政策支持,也就是所谓的“国家来养老”也不矛盾。即便国家来养老,住在子女所在城市的养老院对老人来说,也是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这就需要多兴建养老设施,并在顶层设计上使各地财政的养老补贴,能够随老人迁移。
无论如何,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是一件好事,但其落实还需要在土地供应、住房政策、容积率政策、医保跨省政策、房地产税政策等方面进行支持。在这个过程中,舆论的讨论也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出发点好的善政,应该得到公共舆论的积极回应与沟通。
第2个回答  2021-12-02
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的这个建议是非常的合理的,是为老年人们考虑的。为什么鼓励这样做呢?

大多数老年人都是感觉到非常孤单的,就是因为自己的子女们不能够在自己的身边,儿子们不能够在自己身边的原因,就是因为成年子女们他们和父母居住的地方是比较远的。他们的工作场所可能与父母们居住的地方不在一个城市。除此之外,他们有可能不太愿意和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因为这其中会有很多矛盾的产生。但是没有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老年人可能会感觉非常的孤单,同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得不到保障。因为当他们有病痛的时候,子女并不在自己的身边,并不能够尽孝顺老人的义务。只有和老人们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才能够日常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才能够让老人的心里面不至于那么孤单,才能够在老人们生病的时候,及时的进行照顾,才能够有效地解决老年人的各种问题。所以鼓励子女们与老人们就近生活或者是就近居住,这样能够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

因为当下人口老龄化是越来越严重的,老年人的相关问题得不到解决,会造成很多的社会矛盾。老年人行动是多有不便的,这样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可能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而子女们不再跟前,老人们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问题。

同时,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急剧的上升,这些都是因为子女们不能够时常陪伴在老人身边导致的,所以鼓励子女们就近和老人生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子女们可以认真考虑一下这种方式。
第3个回答  2021-12-02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我国开展加强应对老龄化社会工作已有20多年。2000年的8月,当时的中国刚刚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出台了相关的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我们已积攒20多年间的许多宝贵经验,展望未来的20多年到30年的时间,我们的老龄化还会再翻一倍,因此有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需要。
第二,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老龄化工作理念也发生改变,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成为新共识,需要面对新形势,指明新变化。
第三,在过去,各部门及地方有独到的探索和经验,需要对此加以总结并形成全党共识,为老龄化工作的迅速开展、体制的更加健全、政策的更加落地,发挥积极作用。

记者:今年5月,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从数字中读懂国家现在的老龄化状况?

一是看老年人口总数,一直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60岁以上老年人会增长到近3亿人。
二是老年人中低龄老人占绝大多数,即处于60 — 69岁的低龄老年人占比达55.8%。
三是随着城市化推进,大量年轻人到城市打工,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记者:这份“意见”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地方?
过去养老主要涉及三部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但此次意见在这些基础上还关注社会参与。
主要因为现在60 — 69岁的“低龄老人”多,无论是从受教育程度还是身体健康方面都与过去大为不同,很多老年人仍然想要参与社会生活,所以国家希望提供条件尽力满足这些需求,如灵活就业、终身学习、志愿服务等,践行积极的老龄观。
第4个回答  2021-12-02
这关爱老人的阳光政策,符合当今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和发展状况,很人性化的政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