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一)
看到“三生石畔”这几个字,莫名地有点感动。细想之下,大概是因为《红楼梦》吧,因为这本书中宝玉和黛玉前生那奇幻动人的故事。印象中最早知道“三生石畔”就是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女儿身本是一绛珠仙草修成,而这株绛珠草就生长在“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灵河岸边,三生石畔”是多么神奇而浪漫的八个字啊,这八个字营造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神奇之所,就是在这个地方,绛珠得到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并受“天地精华,又加雨露滋润”,最后才“脱却草胎木质,修成个女儿身”。后来,两位双双下界,在人间演绎了一曲“红楼悲歌”。

“灵河岸边”在哪里呢?天上的银河也叫灵河,如果林黛玉是仙,那应该是在天上,那这里的“灵河”就应该是银河。但《红楼梦》里“灵河”前有一个定语“西方”,“西方灵河”这个说法可就不像是在天上了。

关于三生石,还有一个和女娲有关的传说: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土造人,每造一个人,便取一粒沙计数。因造人无数,所以这无数的沙粒最终凝结成一硕大的石头,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这个地点和《红楼梦》中的一样)。这块石头因为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又不知过了几多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云霄,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娲急施灵符,将石封住。女娲有想到,自造人以后,独缺姻缘轮回之神,便封此石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诀,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魔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冥界鬼门关忘川河上的奈何桥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每个人在最后走过黄泉路来到忘川河边(西方传说里叫三途河)的奈何桥畔时,都可以看到这块三生石。在三生石上你可以看到你的前世、今生和来世。但马上你就会喝了那一碗孟婆汤,把刚才看到的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重新开始你的轮回。

结合这两个传说,我们可以想像,《红楼梦》中的三生石,就是女娲造人时的那块灵石,后来这块三生石又被女娲移到了冥界的忘川河边奈何桥畔。如果这样想,那绛珠草和神瑛的那一段缘份应该是发生在女娲把三生石移之前,那可真是久远的时代了。

传说毕竟只能是传说,虽然浪漫神奇得令人浮想不已,根据这两个传说,我们是无处寻觅这块掌管人之三生的神奇的石头的。如此一想,不免让人怅然。但如果我们来到杭州的灵隐寺,或可以一解我们的惆怅。因为在杭州西湖岸边,灵隐寺畔有着一个实实在在的三生石守在那儿,供天下有情人去寻觅去感慨。

(二)
关于这块实实在在的三生石,也有着一个美好的传说,只是和前面女娲和黛玉的那个传说不一样的是,这个传说不是有关于爱情的,而是关于友情,或者说只是关于人的三生轮回的,和爱情没有关系。

话说唐朝大历末年,洛阳有一寺院叫惠林寺,寺中有一和尚名圆观(苏轼的说法是叫圆泽),这个和尚很有钱,田园之事也很做得好,且精通音乐,佛学亦精深。寺中还寄居着一个俗世之人,名叫李源。李源的父亲在安史之乱中抗击反贼,兵败被杀。李源于是把家产都捐给寺院,寄居寺中而绝于世俗。在寺院中和圆观成为至交。两人“促膝静话,自旦及昏。时人以清浊不伦,颇生讥诮”,意思就是说两个大男人整天说悄悄话,从早到晚。这种太亲密的关系,在两个男人之间有点不清不楚,引来别人不少的闲话。但从这样的记载来看,如果不往歪处想,那就只能说明这两人的友情是至笃的,类似于俞伯牙和钟子期。

对于周围的议论,二人并不放在心上,依旧亲密无间。就这样,时间一恍过却了三十年。三十年后的一天,两个人两约出游四川,去青城山峨嵋山访道求仙,一切都已办妥,却在出行的道路上出现了分歧:圆观想向西出发,经过长安,出斜谷到四川;李源却想向南出发,经过湖北荆州,出三峡到四川。两个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如此争执了半年时间。最后,李源说了一个理由:我已在寺中与世隔绝三十年了,实在不愿意再从西安这个红尘繁华之地经过。圆观听了,说道:看来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并不由自己掌握啊,好吧,就按你说的,从南面走吧。圆观的这一个感叹有点莫名其妙,但李源没有听出来。于是,二人就向南奔荆州三峡而去了。

且说二人一路游山玩水,身边再也没有别人的闲言碎语了,好不快活。这一日船行到一个名叫南浦的地方,看到有几个妇人穿着锦布背心,背上背着水瓮在岸上打水。圆观看到后,泪流满面地对李源说:我之所以不愿意走这条路,就是怕见到那个妇人啊!李源看着满脸泪水的圆观,吃惊的问:我们这一路上也看到不少这样的打水妇人,你为什么单单害怕见到这几个呢?圆观长叹一声说:这几个妇人中,有一个姓王的,我的来生应当是她的儿子。她已怀孕三年,不能生产,只是因为我不愿意来的缘故。今天既然见到了,就是命该如此,就不能再躲了。李源说:既然你以前可以不来,现在也可以躲开啊。圆观摇头道:以前是因为没有碰面,我尚可以延缓一下,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强行离开了,强行离开就不祥了,命不可违啊。我今天晚上就会死去,等一会你就帮我料理一下后事吧。我死之后,那个妇人就会生产,三天以后,你可以到那个妇人家去看一看那个刚生的小孩子,如果那小孩子对着你笑了,那就证明那个小孩子就是我。十二年后的中秋之夜,杭州天竺寺外,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在那里相会。

李源听了,悲悔不已,但已无法弥补。当天晚上,圆观果然溘然长逝了。三天之后,李源一路相访,来到那个姓王的妇人家里,那个妇人果然在三天前生了一个儿子。李源来到孩子跟前,当他和孩子目光相遇的那一刻,那孩子果然对他露出笑容。李源看到后,不觉泪下。于是,就告诉了王家这事的原委,王家人也很惊奇,于是拿出钱财资助李源,就把圆观埋葬在附近山下。李源也无心再去四川,于是回到洛阳惠林寺,一问寺里圆观的徒弟,圆观的徒弟并不感到奇怪,原来,圆观在临行时就已对徒弟有了交待了。

十二年后的秋八月,李源直奔杭州天竺寺,去赴这个十二年前的约定。月圆之夜,李源一人徘徊在天竺寺附近的葛洪川畔,有一牧童在牛背上叩牛角而歌,其词曰:

李源听了,心有所动,于是大声问道:你也是来赴一个十二年前的约定的吗?那牧童听后,说道:“李公,你真是一个有信用的人,果然来了。”李源听后知是旧人,心中大喜,忙着就想上前一叙十几年的“相思”,哪知那牧童又说道:“李公,且勿上前。你我俗缘皆未尽,现在不宜相近。我们还是各自修行,将来如果有缘,自会见面的。”说完,就引着牛往山的深处走去了,边走边唱到:

李源眼看着牧童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心中潸然,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又凄凄然的回到洛阳惠林寺,后来,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也没有答应,最终老死于寺中,享年八十。
  
这一个传说在不少古书里都有记载。最早记载见于唐代袁郊撰写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圆观》,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僧圆泽传》也是说的这个故事,但两个故事中的和尚一个叫圆观,一个叫圆泽。明末清初张岱的《西湖梦寻·三生石》中引用了苏轼的《僧圆泽传》。明代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三十卷《明悟禅师赶五戒》也记载了这个故事。清初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根据苏轼文中的说法,把这个传说敷衍摹写得更为细致传神。

(三)
我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时分,来天杭州的三生石畔,三生石位于灵隐三天竺法镜寺后莲花峰下。这个地方不需要门票,当我拾阶而上,终于来到三生石的面前时,心里竟是无喜无悲。我是怀着较为激动的心情来的,但站在三生石面前时,心却变得沉静许多。这里的三生石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三块,分别代表着前世、今生和来世,三块石头形状相近,横向排列,中间一块石头上刻着三个不大的字:三生石,最靠近外面的石头上刻着苏轼的《僧圆泽传》。这三块石头藏在莲花峰下的绿树之中,我费了好些功夫才在那丛丛树林中找到三生石。石畔满是落叶,显然来这里的人不多。我很奇怪,杭州为什么没有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收门票的景点呢?可能是杭州的名胜太多了,三生石根本不算什么吧!

我在石前立了一会,浮想一番,可多有蚊虫来骚扰,只得离远点,站在离石头有七八米远的空地上。这时有一个小伙子也来到这里,明显也是寻访三生石的,也像我一样,一开始没找着,问我,我告诉他在那一簇树丛中,他去看了一下,有点失望的离开了。过了一会,又来了两个女孩子,也来寻找三生石,同样转了一圈,没有找到三生石在哪,她们也没有问我,我也没有主动告诉她们,看着她们失望地离开了。我在想,大部分人可能只闻知三生石这个名字,对其来源去处大概了无所知,或者也可以说是在现在的这个红尘世界,希望能够缘定三生的人不多了,所以,这个地方如此的寂寥落寞,即使有人慕名而来,部分人还是和三生石近在咫尺而无缘一见。

三生石旁边有一建筑,名见三生堂,开着茶室,却是一个茶客也不见。不远处又有一亭,名曰三生亭。这二者,皆是缘三生石而在也。

三生石,之所以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思,主要是因为它让人对无常的生命有了一个寄托,无论是爱情也罢,友情也罢,只要是到了深处,人们都希望能够有一个永恒,这大概是人性中无法更改的一种贪念吧。人生而为有情之物,于一个“情”字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放轻松的。于情不能释怀,就求之于生命之永恒,但生命究竟无法长存,于是佛教给了人们一个“轮回”的安慰,三生石之名,应是缘自这里了。前日去寒山寺,在寺墙上看到一首唐代寒山子的诗,是关于生死的,引如下:

这首诗把生死比喻成冰和水,也是一种循环,达观地认为“生死双美”,算是别出一格了。佛家追求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俗人并不容易,如果真能够达到那种认为“生死双美”的境界,也算是比较理想的了。

(四)
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三生石上旧精魂》中也谈了由三生石所引起的关于轮回的认识,他的文章里还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宋代大诗人黄山谷身上的关于轮回的故事,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心潮澎湃不已,兹录如下(故事见《修水县志》):

黄山谷中了进士以后,被朝迁任命为黄州的知府,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他午睡的时候做梦,梦岁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个乡村里去,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婆,站在家门外的香案前,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叫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山谷走向前去,看到那碗面热所腾腾好像很好吃,不自觉端起来吃,吃完了回到衙门,一觉睡醒,嘴里还留着芹菜的香味,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山谷认为是做梦,并不以为意。到了第二天午睡,又梦到一样的情景醒来嘴里又有芹菜的香味,因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起身走出衙门,循着梦中的道路走去,一直走到老太婆的家门外,敲门进去,正是梦里看到的老妇,就问她有没有摆面在门外,喊人吃面的事。老太婆回答说:“昨天是我女儿的忌辰,因为她生前喜欢吃芹
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您女儿死去多久了?”“已经二十六年了。”黄山保心想自己正好二十六岁,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于是再问她女儿生前的情形,家里还有什么人。老太婆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她以前喜欢读书,念佛吃素,非常孝顺,但是不肯嫁人,到二址六岁时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对我说她还要回来看我。”“她的闺房在哪里,我可以看看吗?”黄山谷问道。老太婆指着一间房间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

山谷走进房中,只见房里除了桌椅,靠墙有一个锁着的大柜。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全是我女儿的书”。“可以打开吗?”“钥匙不知道她放在哪里,所以一直打不开。”山谷想了一下,记起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太婆找出来,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他细看之下,发现他每次试卷写的文章竟然全在里面,面且一字不差。黄山谷这时才完全明白他已回到前生的老家,老太婆便是他前生的母亲,老家只剩下她孤独一人。于是黄山谷跪拜在地上,说明自己是她女儿转世,认她为母,然后回到府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后来,黄山谷在府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为“滴翠轩”,亭中有黄山谷的石碑刻像,他自题像赞曰: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
        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为他自己的转世写下了感想,后来明朝的诗人袁枚读到这个故事曾写下“书到今生读已迟”的名句,意思是说像黄山谷这样的大文学家,诗书画三绝的人,并不是今生才开始读书的,前世已以读了很多书了。

(五)
生命是多么神奇啊。

人生中有很多神奇得无法解释的东西,让人去相信生命也许有轮回之说。比如在万千的人海之中,你为什么会对某一个素未谋面之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又比如人潮汹涌中,你为什么独独对某一张面孔一见钟情,愿意和他(她)缘定在三生呢?也有人到达一个从未来过的地方时,竟会有非常熟悉似曾见过的感觉?等等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没有人说得清。

于是,我们就可以站在“三生石畔”,浮想不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