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矛也叫“枪”?

如题所述

  唐代以后,把以前称之为矛、铍的长兵器,改称为枪,枪从此就成了长兵器的代名词。宋朝以后,枪的样式就更多了。
  到了明代,除了枪以外,又出现了铲、钯、镗、叉、狼 这些具有很高防御能力的新型长柄兵器。

  矛
  外观和用法
  矛是在一根竹制长柄的前端,安有一个很尖且两面带刃的枪尖的兵器。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戳)为主的单一使用方法。
  矛,出自战国时代。矛尖部分,长约37cm,用青铜制成,呈长三角状,带有插口,插嵌在木柄上,用钉和绳带加以固定。柄的长度,根据《周礼》考工记对其规格的记述,步兵用的酋矛为4.5m,战车士兵用夷矛为5.4m。但是,当柄长超过使用者身长的三倍,用起来就不灵活了。所以,仍以2-3m长的为宜。
  蛇矛是矛的一种。因刃部分呈游动的蛇状,故此得名。全长达5.6m左右,木柄,矛尖的部分用铁制成,长约25cm。矛尖部分采用这种形状,是为了增加刺杀的深度,加大伤口愈合难度,而给敌人以致命伤害。
  ·历史与发展
  矛的出现在枪之前,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把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后来,由于刺杀力更强的枪这种兵器的出现,图1形状的矛,也逐渐不时兴了。但是,迟至明代还能看到一种改良型的蛇矛仍在继续使用。
  在古典小说中,有许多使用长矛的名将。其中,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丈八蛇矛”尤享盛名。不过,张飞使用的兵器虽然是矛,但并不是蛇矛,而是图1那种形状的传统兵器,只是锋刃部分不是青铜,而是铁制的。
  兵器的著作
  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和兵器生产的批量体制的建立,为兵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田地。为了把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传给后人,历代都写了很多有关武器方面的著作。中国最先发明了造纸和印刷术,这就为书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诸多的武将著作中,分为用于军事科学研究有关兵器方面的著作和侧重武器使用技巧、套路研究的武术转著这两大类。
  在中国保存着大量的从纪元前到近代、历代军事科学方面的论著。例如,在北宋被称做《武经七书》的名著《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僚子》《李尉公问对》,这些知道唐朝建立的重要军事科学论著,尤其是《六韬》中的《虎韬》,对兵器及其使用都做了极其精辟的论述。
  在北宋时期完成的《武经总要》,更是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巨著。它是根据宋仁宗的命令,由曾公亮、丁度等人编篡,于庆历四年(1044)完成。这部书,之所以是一部划时代的军事名著,是因为它与历代的军事著作不同,不是以理论论述为中心,而是一部汇总了历代重要战役的军事百科全书。在《武经总要》的攻城法中,水攻、火战、火攻、守器、器图各章,都以大量的图示,对各种兵器作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和介绍,为我们和世界各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在明代,按照《武经总要》的方法,在总结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茅元仪完成的《武备志》,又是一部震惊世界的军事百科全书。在这部军事巨著中,特别设了“火器”一章,为后人提供了火器方面丰富多采的资料。
  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在这些军事科学著作中,汇集了各种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套路。例如唐顺之的《武编》、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还有茅元仪的《武备志》,这些明代的极具代表性的军事著作中,用大量活灵活现的图示,介绍了各种武器、拳法的特点、使用技巧和套路。
  其实在明代以前,就有许多有关武器和使用技巧方面的专著,梁代(502-557)简文帝的《马槊谱》就是一部这方面的专著,可惜没能流传下来。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套路,几乎都是以口诀方式由师傅口头传给弟子。这类专门讲解武术运用技巧的著作,也和军事科学著作一样,只是到了明代以后才陆续成书。例如明代程宗猷(156-?)的《耕余剩技》、吴殳(1611-1695)的《手臂录》。这些著作,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而流传到今天。武术知识的传播,不仅是口传,书籍才是最有效的媒介,是把武术发扬光大的根本和基础。
  枪
  外观和用法
  枪是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由铁制锐利的枪头和长柄构成。枪,是它的基本型。各部分别叫做枪头、枪缨、枪杆和作为后堵的鐏。此外,还有一种“双钩枪”,这是在攻城战中常使用的一种特殊兵器。
  其中,又以带钩的这种对付骑兵或者攻城战俑的枪最普遍。在前述的钩镰枪中已做介绍。鐏,是在挫枪立地时使用的部位。在紧急关头,如枪头被敌人砍落之时,可用鐏当枪头继续作战。鐏是跟据战斗需要而设计的。所以,武术界的枪,多数没有这个构件。
  枪的长度,虽依使枪人而别,但是最低也要比使枪人略长一些。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枪也和其他长兵器一样,其长度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三倍为限。当然,枪越长,越可先刺到敌人,这也是长兵器的一个重要优点。但是,枪杆过长就会发生弯曲,反而降低了兵器的威力。因此,必须长短合适。据明末清初枪术家吴X所著《手臂录》记载,枪之长度因流派不同而异,马家枪为310cm,沙家枪为576-768cm,杨家枪一般为448cm,最长的达512cm左右。吴X主张,超过384cm的枪不好使;而310cm左右,无论适用于战场,还是练武所用,都是最理想的长度。
  枪的重量,和枪杆所用材料及粗细有关。吴X主张4.8kg左右的枪最合适,低于3kg,因过轻法呢不好使用。
  枪的材料,枪头和鐏为金属制成。枪杆可用木制也可以用竹制造。使用木作枪杆,则必须是硬制木料,而且在削制时,必须顺着木纹取料,否则,枪杆容易折断。用竹代木作枪杆,虽然比较轻便,但是,因竹软而易弯,这是不如木制枪杆之处。前述流派长枪之中,马家枪和杨家枪,均为木杆,而沙家枪则是竹制枪杆。
  作为特殊的枪,那就是包括枪杆在内,都是用铁制成,及铁枪。铁枪不但可刺,还可利用自身的重量,作打兵器来使用,而凶猛异常。由于铁枪很重,若无相当的气力,是绝对不能使用的。
  槌枪是一种训练专用的器械。为不伤害对方,在枪杆前端安有一个木球,柄的长度和普通枪无大差别。训练时,也并非只使用槌枪,这种训练专用枪,有时还可用长棍进行训练。
  枪是以直刺为主来攻击敌人,通常称之为“扎”,这也是枪的最基本和最终要的技法。这种攻击敌人的技法,称为“戮法”。而把通过抖动枪杆,使枪头上下左右盘旋,用以的当和躲闪直刺过来的敌枪的防御技法,称作“革法”。
  ●枪缨
  中国长枪的已达特征,是在枪剑下方栓有称作缨的枪穗。缨多用绒绳或兽毛制成,而且还特意染上颜色(以红色为多)。有关枪缨的传说和理由,可列举一下三点。其一是,刺中替人时,防止血顺着枪头流到枪杆,使手打滑;其二,用以鼓舞战场士兵们的战斗士气,在演武场,则是一种漂亮的装饰;其三,蒙古的成吉思汗西征时,为记录功绩,割下敌人的毛发,栓在长枪上,作为褒奖勇士的一种象征。以上三点,究竟哪个时真实的,的确无法考证。
  但是关于成吉思汗西征时的这种传说,未必成立。因为在他之前的唐代,就以经有栓红缨的长枪了。
  历史与发展
  就枪的起源,宋代的《事务纪源》说,皇帝和蚩尤打仗时,就有了枪。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是,在汉代以前的书籍中,便已多处出现过“枪”这个字。
  这些枪并非指我们所想象中的这种兵器。“枪”字愿意是指“两端削尖之木”。如在《墨子》备城门篇中就有“枪十二枚”的记述。这里的“枪”,不是带长柄的兵器,指的恰恰时“两端削尖之木”,即用以组织敌人入侵用的障碍物。
  最早的枪这种长兵器,是三国时代蜀国诸葛亮发明的。他制造了数量审度的这种兵器,作为军队的一种装备。该枪长290cm左右,枪头用铁制成。
  但是,在诸葛亮发明此种枪之前,已经有了被称为“枪的原型”的矛和铍,强制不过是这两种兵器的发展。实际上,“原型”和强制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到了隋唐两代,才把矛和枪彻底的分为两种不同的兵器。在此以后,枪即作为“诸兵器之王”而广泛用于实战和武术界。可是好精不常,火器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冷兵器的“王位”,枪也得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历史上有很多神枪名将,其中,又以人称绰号“王铁枪”的王彦章最有名气。他是五代初期的人物,是手使一根(也有两根只说)60kg种铁枪驰骋沙场的一员猛将。
  在以枪为主要装备的部队中,最有名的要属明代的秦良玉统率的白杆兵。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故此的名秦良玉是中国战史上的第一位女将军。她率领的白杆兵,在镇压杨应龙之乱和抗御后金(后来的清)以及评定奢崇明之乱和张献忠之乱中,屡立战功,被传为佳话。
  被誉为“百兵器之王”的枪,在武术界也又很多流派。就是在以拳法或者其他兵器为主的流派中,枪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器械。享誉中外的少林、武当、峨嵋这三大流派也不例外。
  其中,峨嵋枪,和少林棍,武当剑一样,作为流派象征,而驰名天下。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5034664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03
长枪---对冷兵器的称呼.历史上的习惯叫法.
第2个回答  2007-01-03
枪是冷兵器的一种,和矛外观接近但完全不同


古代一种刺击长兵器。根据李签《太白阴经》记载:两军对阵时,持枪刺敌;宿营结寨时,树枪为营;涉渡河川时,缚枪为筏。枪的形制和矛相似,起初将竹杆、木削制尖头,后又加铜或铁判枪头。晋代,枪头改为短而尖的形式。唐和五代以至更后各时期,枪都成为军队的主要武器。唐代枪分漆枪、木枪、自杆枪、棒扑枪四种,漆枪短,是骑兵用的;木枪长,是步兵用的,其余两种为皇朝禁卫军所用。宋朝的枪种类繁多,《武经总要》申记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键枪、梭枪、褪枪、太宁笔枪、短刃枪、抓枪
(两种),藻黎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明朝军队申,枪仍屉"自刃之首",主要有舀角枪、箭形枪、龙刀枪等,还有手头标枪。清代的长枪有嫉形枪、笔形枪、钩形枪、矛形枪等。到清末,经战争的淘汰,种类繁多的长枪趋向于单一化,枪头一般为扁形,圆底,筒外加数个铜箍,其外形接近矛头。这种枪一直沿用到中国工农民主大革命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叫做红缨枪,南方革命人民则叫做梭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