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字的文言文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4

1. “竟”字的文言解释

◎ 竟 jìng

〈动〉

(1)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2) 同本义 [(perform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end;finish]

竟,乐曲尽为竟。——《说文》

凡乐成则告备。——《周礼》。汉· 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

(3) 泛指结束,完毕[finish;plete]

竟,终也。——《玉篇》

竟,穷也。——《广雅》

谮始竟背。——《诗·大雅·瞻昂》。笺:“犹终也。”

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

秦王竟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竟。——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竟学(学完,学到底);未竟之业;事竟

(5) 追究 [investigate]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汉书》

◎ 竟 jìng

〈名〉

“竟”假借为“境”,边境,国境 [border]。如:竟界(边缘;边界);竟尉(古代边境武官)

◎ 竟 jìng

〈副〉

(1) 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平原君 竟与 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竟怒不救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无语凝噎。——宋· 柳永《雨霖铃》

婿竟不调。——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actually;unexpectedly]

竟杀蛟而出。——《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竟尔(竟自。竟然);竟是(还是,毕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径,一直,直接 [throughout;whole]。如:竟直(简直;竟然);竟已(终止);竟此(就到这里,到此为止)

◎ 竟 jìng

〈形〉

(1) 全部;完全;整个 [whole]

恩施下竟同学。——《汉书·王莽传》。注:“周徧也。”

君竟日不出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竟三夜罢。——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竟以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满天);竟天价(满天地);竟体(全身);竟夕(整夜,整个晚上);竟世(终生;一辈子)

2. 竟文言文意思能当最终吗

可以,有志者事竟成,就是一例。

竟 jìng

〈动〉

(1)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2) 同本义 [(perform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end;finish]

竟,乐曲尽为竟。——《说文》

凡乐成则告备。——《周礼》。汉· 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

(3) 泛指结束,完毕[finish;plete]

竟,终也。——《玉篇》

竟,穷也。——《广雅》

谮始竟背。——《诗·大雅·瞻卬》。笺:“犹终也。”

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

秦王竟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竟。——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竟学(学完,学到底);未竟之业;事竟

(5) 追究 [investigate]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汉书》

词性变化

◎ 竟 jìng

〈名〉

“竟”假借为“境”,边境,国境 [border]。如:竟界(边缘;边界);竟尉(古代边境武官)

◎ 竟 jìng

〈副〉

(1) 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平原君 竟与 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竟怒不救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无语凝噎。——宋· 柳永《雨霖铃》

婿竟不调。——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actually;unexpectedly]

竟杀蛟而出。——《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竟尔(竟自。竟然);竟是(还是,毕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径,一直,直接 [throughout;whole]。如:竟直(简直;竟然);竟已(终止);竟此(就到这里,到此为止)

◎ 竟 jìng

〈形〉

(1) 全部;完全;整个 [whole]

恩施下竟同学。——《汉书·王莽传》。注:“周徧也。”

君竟日不出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竟三夜罢。——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竟以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满天);竟天价(满天地);竟体(全身);竟夕(整夜,整个晚上);竟世(终生;一辈子)

3. 解释下列文言文里面的字的意思

吾 wú 【代】 (形声。

从口,五声。本义:我) 同本义〖I〗 吾,我自称也。

—《说文》 吾,我也。—《尔雅·释诂》 愿吾子之教之也。

《仪礼·士冠礼》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

《楚词·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不吾知也。

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又如:吾侪(我等,我辈,我们);吾当(我);吾侬(我);吾谁与归(我将从谁);吾爱(我所爱的人);吾兄(对朋友的称呼;称自己的兄长);吾祖(我的祖先);吾与(我的同伴、同伙);吾庐(我的住所);吾党(我的同乡;吾辈) 我们〖we〗。

如:吾匹(我类);吾曹(吾辈,吾俦,吾侪,吾等。我们);吾属(我等);吾伦(我辈);吾们(吾人。

我们) 吾 Wú 【名】 姓 吾 wú 【动】 通“御”。抵御〖resist〗 厚攻则吾,薄攻则薄吾。

《墨子》 吾辈 wúbèi 〖we〗我们 何以见得吾辈不能分忧 吾侪 wúchái 〖we〗我辈;我们这类人 吾侪同说书者。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吾侪闷来村店饮村酒 吾人 wúrén 〖we〗我们 吾人视觉。

蔡元培《图画》 吾人理想。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吾人彭聃之寿。

—〖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吾属 wúshǔ 〖we〗我们这些人。属,类 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项羽本纪》 吾子 wúzǐ 〖you〗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 今吾子有。—《国语·晋语》 嘉吾子之赐。

▆⑴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

(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 然之。(之:它,指上文李 的话。)

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⑤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⑥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⑦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⑧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⑨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⑩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往,到。

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⑷这,此。

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

(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⑹我。例: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⑻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 ①云之崔嵬。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向。

例: 然后驱而这善。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

4. “其”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解释

下面是“其”在中学阶段所涉及的意义和用法,可参考一下。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5.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

【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或 <;代>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或跃在渊。――《易·乾》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书·微子》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庶或饷之。――《礼记·祭义》

或赐二小人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或说处杀虎斩蛟。――《世说新语·自新》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

或huò

⒈也许。〈表〉不肯定,选择:~许。~者。~近~远。~多~少。这个~那个。

⒉有人。有的人:~曰。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6. 解释文言文(括号中的字)

解释括号中的字

1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于:对…

2 臣安敢(戏)其君 戏:戏弄

3 孰与(昧)行乎 昧:在黑暗中

4 何不(炳)烛乎 炳,光明,显明。

师旷用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7. 文言文的解释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

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

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

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1.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 徼:边界。

B.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薪:这里是“当作柴草”。 C.或芟而去焉 芟:锄除。

D.固有不能间也欤 间:间或。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任光禄志趣高雅的一组是( ) ①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②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 ③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 ④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 ⑤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 ⑥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 ①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游京师显贵人家之园的见闻感受,那里奇花异石屡见不鲜,惟竹不可得。

B.文章第2段引用俗语,说明世上评价人、物的标准,是依远近多寡而论高下贵贱。 C.任光禄虽然身处江南,但不以世俗贱竹而贱之,而是在荆溪之上治园,“遍治以竹”。

D.文章由任光禄对竹的态度,揭示出他不谄流俗的孤高独立的人品,这也属直接写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解析】D (间:间隔,阻止)2【解析】B。(①句写京师人把竹子当作宝;④句是写任光禄的凛然气节;⑥句写竹子)3【解析】D。

(是间接写竹)4(1)【解析】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亦”、宾语前置、句意各1分)(2)【解析】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其”、“一”、句意各1分)(3)【解析】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

(“然则”、“虽”、“快”、句意各1分)【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

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

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

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