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和宋朝开国时,很少出现杀戮功臣的现象?

如题所述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杀功臣。这个问题,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来看是很清晰的。

赵匡胤怎么登上皇帝宝座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于宋太祖而言,兵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皇权等同,既然如此,他做“初一”,欺孤儿寡母上位,就难保别人不效法做个“十五”给他看。

赵匡胤的宰相赵普对这个问题看得就很透彻,对于向他讨计的宋太祖,赵普张口就来:“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赵匡胤于是在公元961年农历七月招来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功臣,采取赵普的计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人称“杯酒释兵权”。

唐后期以来,边陲重镇“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起而弱王室”的尾大不掉的局面被赵匡胤兵不血刃一举收束,可说是极有谋略而又讲些道义的君主了。当然,史书对这等政治斗争的描写已经较实际情形弱化了很多,我们所见者,就如泰坦尼克号船员所见冰山,不过一角而已,但赵匡胤的做法相较于其他君王,的确要温和了许多。

由以上可知,所谓“杀功臣”,目的不过在于“杀掉”功臣手中的权力、兵力而已。对功臣进行肉体上的消灭,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相较于赵匡胤的处理办法,唐朝也算是较为温和的,但处理情形在实际上要复杂了很多。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虽然很早就称帝,但不过做了两年的安稳皇帝,便遭遇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被逼宫,虽然对某些跟随他太原起义的开国功臣已经起了心思,时间上却来不及处理更多。李渊也非等到天下一统再处理功臣问题,刘文静虽有“元谋立功”,获唐高祖特许的恕其二死,却不过一年就被他弄死——当然,天下未定就大肆搞功臣是自投死路,刘文静、赵文恪之流不过是特例而已。

李渊是极有杀功臣的潜质的,不过他的这些想法还没化为实质性的行动,就已经被推下帝位,太原功臣集团大部分得以保留下来——这是李世民上位的一大麻烦。这里有一点要提一下,打击功臣对帝王而言,非一朝一夕之事,功臣集团往往势力巨大,操之过急,难免引发激变,这跟汉武帝以“推恩令”欺压诸侯王一个道理,不过功臣又与诸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推恩令”难以借鉴。

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之时,手中的政治力量要弱于太子李建成,他杀兄弟、逼宫上位,虽也是身为宗室,却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既使得到帝位,唐太宗手中的政治力量也不如想象中来得强大,要处理太原功臣,还是力有不及。“玄武门之变”,也为唐太宗带来了唐初的第二个功臣集团,即以长孙无忌为首的策划政变的一帮子大臣。李世民在后来为帝期间极少对功臣集团下手,一来他需要玄武门功臣集团来帮他坐稳皇帝之位,二来,这些人也不是什么手握重兵的边陲大臣——政变能够成功,不过是因为在关键的部位发力得当而已。

当然,皇帝不杀功臣,也与帝王本身的气度胸怀有关。李世民、赵匡胤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李世民开创出贞观之治,赵匡胤更是创下史上最为富庶的王朝,这胸怀、才情之广自不用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8
这是由于唐朝和宋朝开国时,都是在相对平和的环境下得到的政权,这些功臣都没有多大的权力,不会对皇帝造成威胁。
第2个回答  2021-01-08
因为唐朝和宋朝开国君主能力很强,有足够的自信驾驭底下的功臣,不担心他们造反。
第3个回答  2021-01-08
那是因为唐朝和宋朝的开国比较文明,也可以说是开国相当顺利,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千辛万苦,所以就没有杀戮功臣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