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释迦牟尼,他的人生经历到底怎样呢?

如题所述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

梦象受孕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七步莲花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姨母抚育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出游感苦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夜别妻儿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夜渡凡尘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削发更衣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释迦摩尼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10
就像我们一直追问“我是谁”,“我从哪拉来”,“要到哪里去”,古人都论证过。他们从自然万物追问心为何物,从上古记载的一切事项上依身起证,而明白了万有存在的形式,并将自己所明的理讲述给他人听,以教授大家都有他的知见。而我们因智慧或者世界观的不同,或不信或否定或迷信,唯独不会像古人一样依身起证。就像我们的认为所有物质都是原子构成,在波粒二象性暂时找到答案前;古人也是认为万有一切无关大小都有一个解释,所以研究自然规律之道反用自身,成就智慧。根据质能方程我们认为质量和能量彼此转化的不会消失,而古人认为转化的是态,无关存在的形式,实为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就像水变成冰又变成气体一样,本质都是水。古人证得了这个“水”的特性,一切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唯心而变,心却被粒子所困、无法向波转化。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在古人看来是一直循环的,而这循环的原因在心,就像波粒二象性一样,被观察就显示粒子、未被观察就是波,万有的存在就是因为彼此的观察,细分下去就是眼睛观察会有这种效果,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人的意识又会怎样呢?所以去除六根聚拢来的所见所闻,剩下的那个不动的便是“我”的本来,毕竟波粒二象性的。很多时候我们迷之信之,迷之否之,都是莫名其妙,只因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若一边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物质生活,一边宗教上的神能带来平安健康则最好了,但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观念因两边的争执而令大众潜移默化的站队了?是对是错谁又说的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需要生活的,我们享受科技的方便,却不知科技认识世界的原理,是以我们大众对世界其实并无根本上的认知,我们只知道要怎么做,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做,用古语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许等被物欲冲昏的头脑冷静下来时才会变得客观吧。但不是现在,因为我们还在把未知的当做已知,并在已知前一直这样认为,等到真的探索到真谛时,也许心地也就清明了。我们发展科技应当保持那颗发现真理的初心,不管与个人的认知是否违背,因为实验发现的现象必定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所做的不应是聚力攻克吗?为何要转移未知另寻出入?科技发展真的不易,何必自己为难自己,短短百年我们都做了什么?树枝发展的真不错,但树干却被自己剪断。我们总以利害关系栓住自己也栓住他人,使的生命绽放不出一成的火花而早早逝去。
第2个回答  2021-03-08
不忍众生受苦难,时时示现人世间,苦口婆心教念佛,念佛就是救命船,众生能知因果理,念佛成佛得安乐。阿弥陀佛!佛陀是念阿弥陀佛佛号成佛的。我也是念阿弥陀佛佛号成佛的。因为佛的名号是阿弥陀佛。敬请大家常念阿弥陀佛,一门深入,莫在外染,清净自清,乐乎真乐。阿弥陀佛!大家要常随佛学,才能很快在今生成佛。人人来学佛,深信有因果,诸恶切莫作,众善都要行,种族大团结,世界永和平。众生是弥陀。无二无有别。阿弥陀佛!
第3个回答  2020-10-26
他从小是个贵族,但是他看见人民生活痛苦之后,就放弃贵族的上流生活,专心传授人们生活技巧和农业技术
第4个回答  2020-10-26
刚出生的时候,他的母后就因病去世,由姨妈抚育,青年时期的释迦牟尼,对宫廷的生活感到厌烦,就出去游赏大自然景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