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男士西服形成于什么风格时期

如题所述

西装又称作“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西装进入内地市场。西装广义指西式服装,是相对于“中式服装”而言的欧系服装。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
西装通常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男士着装的一个首选。
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
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1] 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
另外,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西装作为一种衣着款式也进入到女性服装的行列,体现女性和男士一样的独立、自信,也有人称西装为女人的千变外套。
另外西装也有国家标准。
男西服:GB/T 2664-2009,女西服:GB/T 2665-2009,男、女西裤:GB/T 2666-2009.
源于北欧南下的日尔曼民族服装
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法国贵族菲利普从渔民和马车夫学来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满山的红叶像红地毯那样与湛蓝的天空比美相映。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菲利普虽然是个花花公子,但对于穿着打扮,倒有些才能。他从渔夫衣服那里得到了启发,回到巴黎后,马上找来一班裁缝共同研究,力图设计出一种既方便生活而又美观的服装来。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的,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现代的西装基本上相似。
名称变革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acket)。而在中国,人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随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iness Suit)。
样式变革
样式变革
时间
信息
19世纪50年代,以前
西装并无固定式样,有的收腰,有的呈直统型;有的左胸开袋,有的无袋。19世纪90年代西装基本定型,并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
20世纪40年代
男西装的特点是宽腰小下摆,肩部略平宽,胸部饱满,领子翻出偏大,袖口裤脚较小,较明显地夸张男性挺拔的线条美和阳刚之气,此时的女外套也同样采用平肩的掐腰,但下摆较大,在造型上显得优雅而富于女性高雅之美。
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
男西装趋向自然洒脱,但变化不很明显。同期的女外套则变化较大,主要变化为由原来的掐腰改为松腰身,长度加长,下摆加宽,领子除翻领外,还有关门领,袖口大多采用另镶袖,并自中期开始流行连身袖,造型显得稳重而高雅。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
男西装和女外套普遍采用斜肩、宽腰身和小下摆。男西装的领子和驳头都很小;女外套则较大,直腰长,其长度至臀围线上。袖子流行连身袖及十字袖。西装裙臀围与下摆垂直,长度达膝盖。裤子流行紧脚裤和中等长度的女西裤。此时期的男女西装具有简洁而轻快的风格。
20世纪70年代
男西装和女外套又恢复到40年代以前的基本形态,即平肩掐腰,裤子流行喇叭裤(上小下大)。女装前期流行短裙,后期则有所加长,下摆也较大。这一时期的男女西装带有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西装又有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男西装腰部较宽松,领子和驳头大小适中,裤子为直腿形,造型自然匀称。而女西装则流行小领和小驳头,腰身较宽,底边一般为圆角。女西装的下装大多配穿较长而下摆较宽的裙子。这些服装的造型古朴典雅并带有浪漫的色彩。
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
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西装加工工艺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出现一些专做高级西装和礼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培罗蒙、亨生等西服店,以其精湛工艺闻名国内外。此外,中国西装制作形成各种流派,较为流行的有罗(俄国)派和海派。罗派以哈尔滨为代表,制作的西装隆胸收腰,具有俄国特色;海派以上海为代表,制作的西装柔软、合体,具有欧美特色。1936年,留学日本归来的顾天云,首次出版了《西装裁剪入门》一书,并创办西装裁剪培训班,培育了一批制作西装的专业人才,为传播西装制作技术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按穿着者的性别和年龄,西装可分为男西装、女西装和童西装三类。
男性西装
现代西装出现之前
男士西服
男士西服
,近代西方男性出席商务场合穿的套装,有一件又长又厚的黑色外套,称为frock coat。直至19世纪末,美国人开始改穿比较轻便、只长及腰间的外套,称作sack suit。这成为了非正式、非劳动场合的日间标准装束,即使是最朴实的男性也会有一套这样的西装,让星期日上教堂时穿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种简便套装会连同背心穿着。
另一方面,晚间套装也发展出一种非正式装束。原本的燕尾服演变出小晚礼服。时至今日,小晚礼服甚至取代燕尾服,成为出席晚间场合的标准装束,而历史较长的燕尾服只留给最庄重的场合穿着,如宴会、音乐演奏会、受勋仪式等。日间的正式装束则是早礼服。虽说现代场合一般已经不太拘泥于繁文缛节,但视乎出席场合所要求的礼节,请柬上应该会注明穿衣要求。
女性西装
女性穿的现代西服套装多数限于商务场合。女性出席宴会等正式场合多会穿正式礼服,如宴会礼服等。
20世纪初,由外套和裙子组成的套装成为西方女性日间的一般服饰,适合上班和日常穿着。女性套装比男性套装物质更轻柔,裁剪也较贴身,以突显女性身型通常充满曲线感的姿态。1960年代开始出现配裤子的女性套装,但被接受为上班服饰的过程较慢。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开放,套装的裙子也有向短发展的趋势。1990年代,迷你裙再度成为流行服饰,西装短裙的长度也因而受到影响,因应当地习俗及情况而异。
按场合分类
按场合分类
分类
信息
 
按穿着场合,西装可以分为礼服和便服两种。
礼服
礼服又可以分为常礼服(又叫晨礼服,白天、日常穿)、小礼服(又叫晚礼服,晚间穿)、燕尾服。
礼服要求布料必须是毛料、纯黑,下身需配黑皮鞋、黑袜子、白衬衣、黑领结。
便服
便服又分为便装和正装。
人们一般穿的都是正装。正装一般是深颜色、毛料(含毛在70%以上),上下身必须是同色、同料、做工良好。
按件数分类
按西装件数分类
分类
信息
 
按西装的件数来划分,分单件西装,二件套西装,三件套西装。
商界男士在正式的商务交往中所穿的西装,必须是西服套装,在参与高层次的商务活动时,以穿三件套的西服套装为佳。
单件西装
便装,单件西装,即一件与裤子不配套的西装上衣,仅适用于非正式场合。
二件套西装
西服套装,指的是上衣与裤子成套,其面料、色彩、款式一致,风格相互呼应。通常,西服套装,有两件套与三件套之分。
两件套包括一衣和一裤,三件套则包括一衣,一裤和一件背心。
三件套西装
按照人们的传统看法,三件套西装比两件套西装更显得正规一些。一般参加高层次的对外活动时,就可以这么穿。穿单排扣西服套装时,应该扎窄一些的皮带;穿双排扣型西服套装时,则扎稍宽的皮带较为合适。
到21世纪,女性的三件套已经发展成为西装、背心、裙子了,而随着季节变化的不明显,短裤在很多时候也代替了长裤的位置。
按纽扣分类
分类
信息
 
按西装上衣的纽扣排列来划分,分单排扣西装上衣与双排扣西装上衣。
单排扣 的西装上衣
最常见的有一粒纽扣、两粒纽扣、三粒纽扣三种。一粒纽扣、三粒纽扣单排扣西装上衣穿起来较时髦,而两粒纽扣的单排扣西装上衣则显得更为正规一些。男装常穿的单排扣西服款式以两粒扣、平驳领、高驳头、圆角下摆款为主。
双排扣 的西装上衣
最常见的有两粒纽扣、四粒纽扣、六粒纽扣等三种。两粒纽扣、六粒纽扣的双排扣西装上衣属于流行的款式,而四粒纽扣的双排扣西装上衣则明显具有传统风格。男子常穿的双排扣西装是六粒扣、枪驳领、方角下摆款。
 
至于西服后片开衩分为单开衩,双开衩和不开衩,
单排扣西服可以选择三者其一,而双排扣西服则只能选择双开衩或不开衩。
分类
信息
 
所谓版型,指的是西装的外观轮廓。严格地讲,西装有四大基本版型:
欧版西装
欧板西装实际上是在欧洲大陆,比如意大利、法国流行的。总体来讲,它们都叫欧版西装。最重要的代表品牌有杰尼亚、阿玛尼、费雷。欧版西装的基本轮廓是倒梯形,实际上就是肩宽收腰,这和欧洲男人比较高大魁梧的身材相吻合。选西装时,对这种欧版西装,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一般的人不够肩宽。双排扣、收腰、肩宽,也是欧板西装的基本特点。
英版西装
它是欧版的一个变种。它是单排扣,但是领子比较狭长,和盎格鲁-萨克逊人这个主体民族有关。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脸形比较长,所以他们的西装领子比较宽广,也比较狭长。英版西装,一般是三个扣子的居多,其基本轮廓也是倒梯型。
美版西装
就是美国版的西装,美国版西装的基本轮廓特点是O型。它宽松肥大,适合于休闲场合穿。所以美版西装往往以单件者居多,一般都是休闲风格。美国人一般着装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宽衣大裤。强调舒适、随意,是美国人的特点。
日版西装
日版西装的基本轮廓是H型的。它适合亚洲男人的身材,没有宽肩,也没有细腰。一般而言,它多是单排扣式,衣后不开衩。
 
此外西服还分:平领、枪领、驳领等。
顶尖西装编辑
需“合身”
开放后的中国,每一个时段,都有一个名字,成为男士品味的象征。皮尔卡丹,Armani, Dior Homme,Tom Ford。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名字,能代表着他穿的西装就一定是好西装。
各位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检查一下自己的西装是否合身。说合身说了这么久,究竟怎样定义合身?有下面几个标准:
顶尖西装三大必备元素之“合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