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 请坐 请上座”的下联,及相关典故是什么?

“坐 请坐 请上座”的下联,及相关典故是什么?
这个典故 好像是油两种说法,不知道是关于郑的还是苏的。请问可以考证吗

“坐 请坐 请上座”的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

相关典故:

有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后,便来到半山腰的一座寺庙。道士见苏轼穿着十分简朴,态度冰冷地应付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

苏轼于是坐下了,喝茶。他随便和道士闲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

苏轼于是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道。道士于是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这道士连忙起身,把苏轼请到一间静雅的客厅,并且恭敬地说:“请上座!”而且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

苏轼见这个道士非常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发现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在寺庙里面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道士一见,非常尴尬。

待人接物,不要以貌取人。



扩展资料:

“坐 请坐 请上座”的典故出自苏轼之口,苏轼在经历这个典故的时候的背景: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6
坐,请坐,请上座;
茶,敬茶,敬香茶。
——传说有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非常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
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
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
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道士一见,颇为尴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待人接物,不要以貌取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茶 上茶 上好茶
语出郑板桥吧
他一天去茶馆喝茶,店小二看他穿的不够富贵,随便说了句"坐".柜台见有人说"茶".
当他拿出银锭的时候,小二眼睛一亮,改口说,请坐,柜台应声,上茶.
此时店内有人认出郑,过来打招呼,小二慌张了,赶紧鞠躬说,请上坐.柜台也提高嗓子,上好茶.
老板过来伺候并恭恭敬敬的要他留个墨宝,他无奈下答应了,为讽刺这家店的趋炎附势,狗眼看人,写下这幅对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5-12-05
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第4个回答  2005-12-05
茶 上茶 上好茶
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道士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童吩咐道:“茶!”苏轼落坐,喝茶。他随便和道士谈了几句,道士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童:“敬茶!”苏轼继续和道士攀谈。苏轼妙语连珠,道土连连称是。道士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道士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随身道童:“敬香茶!”苏轼见道士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道士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