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没听曾国藩的哪句遗言,导致我国遭受屈辱?

如题所述

提到晚清的三大名臣,我们的脑中就会出现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这三人。



但是,世人不熟悉的是,李鸿章和曾国藩之间还有一种更加亲密的关系,那就是曾为李师。曾国藩这一生做了一件极为后悔的事,为了弥补,他在暮年曾让爱徒李鸿章替自己补救,可惜李鸿章并没有完成他的遗愿,还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这究竟是什么事呢?

曾国藩的一生,最骄傲也最屈辱的事情都与“湘军”有关。

话说当年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可是因为缺少正确的指导,在“天京事变”之后,各王相残,实力急速暴跌。面对着实力大减的敌人,湘军士气高涨,势如破竹,而他们的领袖曾国藩自然也成为了朝廷权倾一时的人。



然而,祸福相依,曾国藩作为一个汉族臣子,手握全国最强的兵权,而满人自己的绿营确实一个花架子空,慈禧自然放心不下,所以一直盘算要解散湘军。

但是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只想着权势的人,他有很强的政治思维,能理解慈禧的担忧。但此时湘军正在围剿太平天国,同时捻军还没有完全平定,江淮地区就成为了一个最不安全的地方。这里被称为粮仓和钱库,又连通着西方的交通要道,必须安排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作为后才行。

此时,曾国藩已经在心中想好了人选——徒弟李鸿章。寄希望与他能够训练出一支能力非凡的军队。



李鸿章出身江南地区,在那里有一定的威望,同时他还是自己的幕僚,日后湘军一旦解散,曾国藩还可以联合他发展淮军,为大清保留一点实力。因此,在曾国藩的建议之下,淮军由李鸿章带领创建。

后来,湘军果然面临着裁军的命运,但是曾国藩却发现一切都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他曾经在回到京城后面见慈禧太后,却在交谈中发现,原来慈禧将裁军作为了一等一的大事,她毫不关心其他的国家大事,只一直问曾国藩裁军多少,是否顺利,这个女人只关心自己的权势是否会再受到威胁,根本没有一点治国的才能。



在见完慈禧之后,曾国藩就写下了日记:

恭亲王“有小智”,但受慈禧猜忌,“晃荡不能立足”;文祥人很正派,“而规模狭隘”,不知道广纳贤良辅助自己;倭仁操行尚好,特立独行,“然才薄识短”;其余的人就更是庸碌不值一提了,尤其是太后,根本没有治国的才能。

此时的曾国藩十分后悔裁掉湘军,这几乎就让清朝最后的实力成为了云烟。所以他此时只能将希望寄托与李鸿章的淮军之上,在死前尽力嘱咐李鸿章要训练好淮军,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军事力才能保卫国家,这也是救国的唯一希望。

然而,李鸿章再一次让他失望了。



据史书记载,曾国藩在提到淮军时有这样一段评价:

淮军既富而骄,夙乐合肥相国宽大,视文正公儒将约束颇以为苦,遇有调度,阳奉阴违者颇多。文正时与所亲书,有撤湘军一事,合九州铁不能铸一错之语。

就这样,曾国藩带着对清朝的遗憾和自己的懊悔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他还是对李鸿章说让他继续发展淮军,这可是清朝最后的机会了。可惜李鸿章听命于昏庸的慈禧,挪用军事物资款为慈禧建造颐和园,贪污腐化之下的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中国也因为兵力不足而一步步被列强瓜分。



倘若曾国藩没有裁撤湘军,或者李鸿章听从恩师遗愿,或许大清还可以延续一段时间。

不过曾国藩不裁撤湘军,必然会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只能临终前将救国希望寄托在李鸿章身上。然而,李鸿章却将其弃如敝履,导致后来中国几十年的屈辱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