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老母鸡汤的民间故事

如题所述

相传,汉高祖刘邦未称帝时,穷困潦倒,经常带着一帮穷朋友到哥嫂家混饭吃。刘邦的嫂子比较贤惠,尽管家里也不富裕,还是想方设法,弄一桌饭菜,招待小叔子的朋友。有一年春天,刘邦又带人来了,春荒季节菜蔬难寻,嫂子无奈,只好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独种老母鸡杀了。俗话说,春鸡大似牛,见嫂子杀了独种老母鸡,刘邦当时感动得就掉下了眼泪。
刘邦当了皇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但不知何因,对其大哥的儿子刘信却迟迟未封。刘邦的嫂子是个急性子人,见别人的儿子都封王封侯了,自己的儿子还一直未封,心里很不平衡。有年秋天,她听说刘邦到合肥县一带视察,便特地赶到合肥西乡,选了一只好的老母鸡,亲自炖了一罐老母鸡汤送给刘邦品尝,刘邦喝着这鸡汤,连声赞叹:“好汤!好汤!从肥东到肥西 ,好吃还是老母鸡。”
这时候,他想起了大嫂当年杀独种老母鸡招待他的恩情,也明白了嫂嫂送鸡汤的用意,便当场封大嫂的儿子刘信为羹颉候,言下之意,这道鸡汤是少不了的。刘邦对大嫂说:“肥西老母鸡汤这么好喝,就把这老母鸡产地封给刘信吧!”于是,合肥西乡这一带,就成了羹颉候刘信的封地。
从此,每到春节之前,羹颉候刘信就按照母亲的吩咐,送一马车肥西老母鸡到京城皇宫。而且,刘邦这句“从肥东到肥西”的口头禅也传了下来。 据束氏族谱记载,庐州肥西乡束氏祖传“肥西老母鸡汤”烹制方法。至清代光绪年间,束氏在庐州当地开了一家鸡汤馆,汤鲜味美甚得当地人喜爱,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过路商旅均赞不绝口。
当时庐州正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地,束氏鸡汤馆生意兴隆,一来二去,过往商旅经过庐州的很多都会去品尝“肥西老母鸡汤”。商人中流传,来庐州不喝老母鸡汤就算没有来过。“肥西老母鸡汤”因此名满天下。
晚清重臣李鸿章曾写道:“五十以后必须药饵培补,乃可耐劳……若论食补,肥西老母鸡汤则为冬令最佳滋补品也”。 古时候,有三个女婿给岳父拜寿,寿筵席上,岳父为了助兴,要求三个女婿一个人做一首打油诗,并且表态说:“谁的诗做得最好,我就奖励他一百两金子。”
大女婿在山西做官,他指着桌子上的老母鸡汤说,我就以老母鸡为题,他张口吟道:“从山东到山西,下乡去逮老母鸡;逮到手上还要跑,挣掉了一层皮。”
二女婿家住在河西,是个秀才,他不甘落后,也匆匆吟了一首:“从河东到河西,拿笔画只老母鸡;鸡冠鸡爪都好画;最难画的是鸡皮。”
三女婿家住合肥西乡,是个种田的农民,他也遵命做了一首:“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都是皮。”
岳父见到三个女婿吟完诗,立即表示道,“做官逮鸡人太贪,画鸡不能当饭吃,买鸡洗鸡过日子,黄金奖给三女婿。”
岳父的裁判,博得了一片掌声。三女婿得了一百两金子,回家养起了老母鸡,结果养鸡发财,富甲一方。
“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都是皮。”也成为了安徽当地广为流传的谚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9

肥西老母鸡汤是安徽合肥的传统经典名菜,它的民间故事和刘邦有关。

相传,刘邦未称帝时经常在哥嫂家混饭吃。有一年春天,菜蔬难寻,嫂子便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杀了,刘邦十分感动。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大封刘姓子弟,对其大哥的儿子刘信却迟迟未封。刘邦的嫂子特地赶到合肥西乡,亲自炖了一罐老母鸡汤送给刘邦品尝。刘邦喝着这鸡汤,连声赞叹:“好汤!好汤!从肥东到肥西,好吃还是老母鸡。”这时候,他想起了大嫂当年杀老母鸡招待他的恩情,也明白了大嫂送鸡汤的用意,便当场封大嫂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