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刚性和真实刚性的区别

如题所述

名义刚性,是指在出现名义需求扰动时,如果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变化的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的比例。真实刚性,是指如果某种因素阻止了真实工资的调整,或存在着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一种价格对于另一种价格的粘性。真实刚性和名义量调整的小的摩擦结合起来,就可能导致大的名义刚性,换言之,真实价格和工资刚性将加强小的名义摩擦所造成的非中性。
名义刚性,指当名义需求发生变化时,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或工资水平不能够进行充分调整的现象。即价格水平变化的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的比例。分为名义价格刚性和名义工资刚性。名义刚性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用来解释货币非中性的重要假设,认为正是由于价格水平不能及时调整导致货币政策产生了真实的经济效应。该学派认为名义刚性来自菜单成本及长期工资合同等。
实际刚性,指当实际需求发生变化时,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或实际产品价格,而是改变产出以适应需求的变化的现象。分为实际价格刚性和实际工资刚性。实际刚性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周期的重要假设,认为存在小的菜单成本引起大的经济周期的观点有缺陷,通过引入实际刚性,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的周期波动。该学派认为实际刚性来自不完全竞争如工会组织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局中人-局外人模型)和不完全信息如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雇主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来提高工人的效率(效率工资模型)等。
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非中性(真实效应)来自于在总需求冲击之后名义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新的出清市场水平,而价格之所以不能降低以回归均衡,是由于货币工资(成本)不能调整。在卢卡斯、华莱士和巴罗在70年代提出的新古典模型中,任何被预计到的货币冲击的结果是名义工资和价格立即跳至其新的均衡值,因此就业和产量不变,即货币中性。在这样的世界里,系统性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费希尔(1977)、费尔普斯和泰勒(1977)则证明,在引入理性预期的模型中,只要放弃市场连续出清的假设,名义冲击是能够产生真实效应的。在他们看来,新古典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市场持续出清的假设,即完全而立刻的工资和价格变动。因此,费希尔(1977)等为名义工资刚性提供了一个微观假设,即认为在发达经济中,工资不是在现货市场上决定的,而倾向于在某一时期以明确或隐含的长期合同形式确定,从而产生了名义惰性(inertia)。这些长期合同的存在可能产生充分的名义工资刚性,使得货币政策产生效果;与劳动合同的重新谈判相比,货币当局能够更频繁改变货币供应量,因此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会有真实效应,尽管在长期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即使经济行为人进行了理性预期的情况下,如果货币当局对名义需求冲击的反应快于私人部门对名义工资的调整,相机干预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不变的名义工资使得货币当局能够影响真实工资率,从而影响就业和产量。在费希尔的模型中,货币的非中性不是由于未被预计到的货币失察;预计到的货币政策之所以有真实效应,是因为有关信息在合同签订之后才能得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1、名义刚性,是指在出现名义需求扰动时,如果某种因素使得名义价格水平变化的比例不同于名义需求变动的比例。
2、真实刚性,是指如果某种因素阻止了真实工资的调整,或存在着一种工资相对于另一种工资或一种价格对于另一种价格的粘性。
3、真实刚性和名义量调整的小的摩擦结合起来,就可能导致大的名义刚性,换言之,真实价格和工资刚性将加强小的名义摩擦所造成的非中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