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议论散文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8-01
如何写好议论式散文

写好议论性散文,论据是不可忽视的要素。如何恰到好处地选用论据、恰如其分地进行表达呢?结合近年来各地的高考佳作,笔者梳理出以下四种技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名句串联法

就是将一些名言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镶嵌在文句中,串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下面这段文字: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在上面的文章中,作者在运用论据的过程中,信手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串联成文,极具表现力。它一方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繁琐,另一方面又形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的诗意回味。

二、夹叙夹议法

夹叙夹议,就是在选用论据的时候,一边对自己选用的材料进行简要的概括叙述,一边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议论。但这种叙述没有必要铺展太开,议论也应力求简洁、精要,能够画龙点睛。如下面这段文字:

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纵观古今,历览中外,楚之屈原,于“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中不同流合污而投身汨罗江,死亡的虽然是血肉的身躯,而升华的却是永恒的幸福。毛泽东在敌人的围剿之下,最后毅然决定长征,一个高尚清晰的思维造就了新中国十几亿人的幸福。被下放的邓小平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然而思维的火花却在他的脑中飞扬——改革开放,一个让亿万中国人富起来的制度就这样产生了。至此,我们不得不说,思维的方式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幸福,幸福需要思维的解读。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以屈原、毛泽东、邓小平作为论据,证明“高尚的思维造就永恒的幸福”这一观点。每个事例后都有一两句精辟的议论,既深化了所叙述的内容,又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夹叙夹议用得很好。

三、素描列举法

在议论性散文中,对符合题旨的有关论据材料,可以采取“轻描淡写”的方法,即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把所引事例讲明白就可以了,而不必具体展开进行叙述。素描列举能够在简单的叙述中包孕丰富的内涵,收到言简意赅的表达效果。请看以下两段文字:

与朋友交往,宽容是鲍叔牙多分给管仲的黄金。他不计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贪生怕死,还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与众人交往,宽容是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的火炬。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自己甚至谋划诛杀自己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在上面的文字里,作者对鲍叔牙多分给管仲黄金、光武帝焚烧投敌信札这两件事情,没有更多地展开铺写,而是千方百计地加以浓缩,以素描的形式出现,从而较好地证明了宽容的重要性,收到了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四、正反展示法

运用这种方法,在议论一个问题的时候,一方面从正面列举,另一方面从反面列举,这样会使得所论述的内容正误分明,是非显豁,正面的意见更加突出。如下面一段文字: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个论据,一反一正,依次排列,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http://kol16.blog.163.com/blog/static/3216505520081031452883/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