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三)全文意思

如题所述

古人谈读书(三)全文意思如下:

古人谈读书(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见识浅陋的人;有恒心的人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选自《论语》、《训学斋规》和《曾文正公全集》。

第三则出自《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作者简介

古人谈读书的作者是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升迁内阁学士,兵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前往南下主持乡试,途中其母去世,获准还乡,丁忧守制。曾国藩善于讲“道德”说“仁义”,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

咸丰三年(1853年)又奉谕组建湖南乡勇,即“湘军”。次年于田家镇大胜北伐的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年)攻陷天京。次年奉命赴北方镇压捻军起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