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春节初一到初七的风俗是:

1、初一:

从正月初一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

2、初二: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3、初三:

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习俗。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亲朋好友之间不可互相走动拜访,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小年朝:古载,初三日,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4、初四: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5、初五: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6、初六: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7、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初七一天是人类的生日。在文字记载上,汉朝开始便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6
新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如下:
年初一的3个习俗:
1、早起放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是不能睡懒觉的,旧时这一天要早起燃爆竹,也就是放“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放开门炮仗象征着送旧迎新和接福,寓意着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2、起早吃素,大年初一早餐一般要吃素,很多地方会选择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团圆圆、幸福和睦。
3、拜年,很多地方有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后要向长辈拜年,说一些吉祥话,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长辈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大年初一这天人们起床会穿上新衣服或者整洁的衣服,出门走亲访友,互相祝贺。
二、年初二回“娘家”,俗称“姑爷节”,这天嫁出去的女儿带着丈夫要回娘家拜年,一般要备足烟酒、糖果等礼品,而且还要携带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这天要在娘家吃饭。
三、年初三也称“赤狗日”,赤狗在传说中是一种凶神,遇到他的人不吉利,因此这一天不宜外出,忌拜年。据说这一天跟谁拜年就会和谁吵架,因此这一天不见客人。
四、年初四“迎神接神”,正月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因此这一天要打开门和窗,并在桌上摆放全猪或者全鸡、水果、茶酒祭拜迎神,以保佑平安。
五、年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五是是财神的诞辰,是我国民间“迎财神”的日子,这天要早起打开大门和窗户,燃爆竹、点香,以表达对财神的欢迎。迎接财神时人们祈求新的一年里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六、年初六“启市”,按照我国的习俗,正月初五迎财神,而正月初六是店铺开张的日子,大小商家会在这一天开门做生意,门板要要贴“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寓意着生意红红火火。到了正月初六,也就意味着春节禁忌可以结束了,一切恢复如常。
七、年初七“人日”,传说中,女娲在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正月初七是女娲创世神话的“人日”,因此正月初七是人类的诞辰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