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条件允许,为什么一定要出国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之前,DIY研习社曾放出了这个公开题,供大家提问和讨论。在很多社群中,大家从不同角度提了不同的想法。总结起来,大致是:

1.可以镀金,回国找工作更有优势。这点是比重最高的。

2.可以学好英语,掌握流利的表达,同样对找工作很有帮助。

3.可以扩大视野,体验不同国别的风土人情。

4.可以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包括理财能力,让自己更快成熟起来。

5.有机会留在国外工作,高薪和带薪休假,更有机会移民。

当然,也有其他非主流的想法,如找个帅气的欧巴,可以生个混血的漂亮宝宝等等。人各有志,无谓对错,在天朝自信向前的今天,我们鼓励开放性思考。

但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同学或者网上发帖的同道,只说出了结果,而没有清楚解释背后的因果逻辑。比如,为啥出国回来的人,找工作相对有优势?到底有多大优势?出国可以扩大人的视野,但扩大的视野对我们发展和人生未来选择有什么意义,到底如何体现?这方面所说较少。我今天尝试分析一下,权当抛砖引玉。

我先正面回答下这个题目,我们为什么要出国?

从扩大视野角度,先来点感性的个人解读。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我是坚定的“人生体验论”坚持者。 人生苦短,未来不可知,短短几十寒暑,怎么过不是过,为何不过的用心一点,有趣一点,有味道一点?即便是坐井观天,为何不能让自己井口变大一点?即便不能看到银河系,是不是也可以尝试了解下地月系,而不是一眼看到头,不用在父母辈甚至祖祖辈辈的同一轨道里轮回?

人生有带宽,经历丰富度描绘了生命的色彩,而经历中的成就决定了生命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也是为什么网上时不时冒出的一些奇特个性人物,如辞职摩托车骑行,可能穿越沙漠和戈壁,可能游历欧洲,可能环游世界;如放弃都市生活,回归山野或田园,筑个小屋和买亩农田,靠做个性化住宿体验或艺术创作谋生;如大学生到农村种田、养鸡、养猪,走“不一样”的人生之路,类似种种成为青年人的时尚和向往的高地。

我们的价值观已经不再局限于体面和稳定,而是越发追求一种自我实现和差异化。 就像很多年轻人买东西,大家都有的,我就不一定再买了。这是一个开始彰显个性的年代,比起国内的山山水水和小清新,出国可以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就像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同,国内父母会首先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好学生以后可以找一份体面的好工作。国外父母,则优先关心的是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可以鼓励孩子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事,未来将自己感兴趣的事做成事业。前段时间我分享了投资大师罗杰斯对年轻人发展的忠告,说到深处,如出一辙。我们听到了太多类似的故事,但耳闻者多,实践者少,有此魄力者就更少。

出国,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去深思过往和放眼未来,但国外你经历的种种和教学模式,会逼着你开始思考或潜意识关注你现在的生活和自我定位的思考。至少,出国,首先可以让你看到国内外对所谓“成功”和“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让你生活尝试不再为别人而活,可以先为自己而活。这对对我们当下的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你对自己满意了,你才有可能让别人对你满意。就像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英国圣公会主教的墓志铭所写: 当我年轻自由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任何局限,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目光放的短浅了些,那就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不可能改变的。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努力的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现在在我临终之时,我突然才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想着改变我自己,接着我就可以依次改变我的家人。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可能就能改善我的国家。接下来,谁又知道呢,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总结来说,国外的价值观和经历会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局限,也容易让你看到自己潜在的其他可能。最重要的是,中国教育强调大处着眼,国外教育则喜欢小处落笔,先做自己,再服务国家,自己做好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国家。东西融合,或许会相得益彰。自信的人,首先是开放的。

其次,理性点说,出国真的会增加你的就业竞争力。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作为既有在大企业工作和负责过招聘,又有创业经历和组建团队经历者,我可以从自身经历谈谈该问题的理解。

首先,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招聘人才还是组建团队,无疑都会选择最优秀的人。也有些大佬或过来人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是说人才不一定一定要多高大上,适合岗位和公司发展阶段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没错,但这话我们只理解了一半,那就是在差不多合适的情况下,公司还是会优先选择背景更优秀者。而这里的优秀,在国内研究生遍地,留学生归国大潮的影响下,国内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明显在降低。两者相比,公司还是会选择有留学经历者。

原因很简单, 一是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生活模式培养了学生相对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大企业和小企业中都是非常宝贵的能力。 正所谓,“填鸭十年不如独立思考一年”,企业招人首先看重的是可培养性和业务的胜任能力,优秀的公司(不论大、小公司)从来没有纯执行型的螺丝钉,它本质会是一个每个岗位发挥创造性的内部创业体系,而留学生在这方面相对更有优势。要清楚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从买方市场去分析。只要这个人能力可以更好满足公司需要,只要公司薪水可以支付,公司一定会选择条件更好的人。因为优秀的人才,意味着精英的团队文化、强大的人才吸引力,高效的决策和执行,较低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如果可以一个人解决的工作,公司宁愿付十个人的工资来让一个人处理,也绝不会招十个人来做。

其次,真的是面子问题。 但企业的面子问题,与个人不同,会和企业的对外宣传、人才招聘、业务承担多样性、形象多方面相关。留学回来的学生,虽然一些人也有歪风邪气,但大部分人素质比较高,在商务场合和交际谈判中表现会更加得体。在企业的人才结构中,如果留学生占比比较高,这对后续加入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号召力,这样会形成公司人才团队的正循环逻辑。至于必要场合,英文交流等等,那更不必说,这对公司也是实在的价值。

总结起来,就是在条件相当情况下,在觉得该人员稳定性可控下,买方市场大部分情况还是会选择留学生。这就是留学生的就业优势。

以上就是今天的啰嗦长谈。上半部分是个人小锅熬制的一碗心灵鸡汤,下半部分是职场和创业几年摸爬滚打后的思考总结,一点杂谈。

如果您有其他理解,欢迎交流,微信welcome-2014042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