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发生呢?

如题所述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小说《三国演义》虚构的情节,历史上没有相关记载,只是记载了诸葛亮出使东吴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经典的桥段,如慷慨激昂的的“三英战吕布”与“张飞大闹长坂坡”,还有没有刀枪盛似刀枪的“口舌之争”,如堪称千古一骂的“武乡侯骂死王朝”,还有诸葛亮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取得结盟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面。当时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为诸葛亮的能言善辩所倾倒。

这场文士之间的辩论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刘备兵败新野,曹操大兵逼近,刘备集团面临绝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请命前往东吴为刘备集团拉来东吴这一强援。

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对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场戏描写的非常精彩。使人身临其境,读者就如同和诸葛亮一起来到东吴的王宫内,眼前是一排排东吴的谋士、大臣和将领。

那些主张联曹、满怀敌意的东吴谋士们虎视眈眈的看着诸葛亮,一道道能杀死人的目光盯着逐步走入大殿,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的诸葛亮,让人不禁偷偷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这是一场不能输的论战,且看诸葛亮如何应对。

只见东吴重臣张昭迈步而出,张昭一上来就捧杀孔明道:

“我张昭乃是江东的小人物,早就听说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乐毅,有这样的事吗?”。

孔明回答道:“这只不过是亮平生的一个小可之比。”

张昭道:“新近听说刘备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因而欲想席卷荆襄。如今荆襄却一下归属了曹操,不知你们是何用意啊?”

孔明暗想:张昭乃是孙权手下的第一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得了孙权?于是答道:“在我看来,我主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备谦卑仁义,不忍去夺同宗兄弟的基业,因此将荆州推让掉了。刘琮是个小孩子,听任佞言,私自投降,致使曹操很猖獗。如今我主屯兵江夏,是另有良图,这可不是等闲之辈所能理解的。”

张昭道:“如果是这样,先生可就自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拿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

这两个人,可都是济世之才啊!……然而刘那刘豫州自从有了先生,为何反倒不如当初了呢?管仲、乐毅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这一番话可是说的很有水平的,总结来说就是你诸葛亮自比管仲,怎么现在混成这样,主公最后的地盘都要丢了。这一来就来了个下马威。可是诸葛亮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说了一番绵里藏针的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尴尬。

接下来一个又一个谋士败在了诸葛亮嘴下,先是战略上藐视曹操,讽刺东吴甘愿当缩头乌龟;接着直接讥讽东吴的谋臣只知道跪降曹操,没有卵蛋!然后抬出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大旗,压制阉党之后曹操的出生。最后一番君子与小人之论,让东吴诸人皆说不出话来。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诸葛亮最终靠自己的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说服孙权、促使孙权决定联合刘备共抗曹操。

一个才智过人、临危不乱,忠君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他在众多谋士之前临危不乱,用睿智而又不伤和气的语言绝地反击,让自己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诸葛亮真不愧是“智绝”。

真实历史中的出使东吴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一生只有过次出使东吴的经历。

建安13年,曹操攻打荆州取得胜利后,准备趁势消灭刘备,攻打东吴。而刘备此时的力量根本无法独自对抗曹军,于是联络东吴共同抗曹,成了刘备集团的必然选择。作为刘备第一智囊的诸葛亮,此时很清楚此次东吴之行的重要性。于是准备亲自前往东吴。

诸葛亮乘船抵达柴桑,面见孙权。当时肯定也经过了一番“舌战”,但是有没有“舌战群儒”还真的没有详细记载。诸葛亮的联吴抗操的策略与东吴当时的战略视角也是吻合的,毕竟谁都知道辰亡齿寒的道理,曹操实力最强,若不联合抗曹,等到曹操各个击破,惟有灭国失家而已。

诸葛亮这次出使东吴,促成了孙刘联盟,缓解了刘备集团的危难窘境。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感慨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由此可见这次的出使东吴前,刘备集团已经处于生死关头的艰难时刻,诸葛亮这次出使不仅挽留了刘备集团,还为刘备集团带来了一个强大的盟友,可以说居功至伟。

在完成结盟东吴的使命之后,诸葛亮便返回了荆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