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

如题所述

据《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记载,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4
说的是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的故事。
据说当年秦国在长平坑杀赵军40万,之后又来攻赵,赵国国力不行难以抵挡秦国的攻击,打算去求楚国帮忙,赵王就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商量联合抵挡秦国。
平原君就准备挑手下的门客一同前往楚国,选去选来就选了19个,再怎么选就不知道选谁了,于是人去中就冒出一个门客请求一同前往,说:“公子,在下毛遂,公子要是选不出人,就让我一起去吧~”
平原君门客也挺多的,就不认识这个相貌平平的毛遂,问道:“毛遂你在我手下多少年了?”
毛遂回道:“整整3年了。”
平原君就想,你在我这里整整3年都没有混出个名堂,估计就是在这里混吃喝的,我是去办大事,让你去不是滥竽充数,就说道:”整整3年,你在我这3年啊,是把锥子早就刺出口袋了,想必你毛遂也是资质平平,和我一起去楚国没有什么鸟用,还是在家好好看家护院吧。“
毛遂心平气和的说:“公子,你把人才比作锥子对极了,我毛遂就是那把锥子,我没有露尖是因为你没有把我放进口袋里面,你要是早把我放口袋,我早就露出来了。”
平原君听他这么一说,就觉得这个毛遂说得自己无言以对,反正找不到人就让这个毛遂一同前往楚国了。
去楚国的路上,这个毛遂和平原君说这些风土人情哪些八卦的,让平原君和一起去的人都惊呆了,有些听都没有听过。
到了楚国,平原君就去拜见楚王,酒席宴间,就请楚王出兵帮忙,可是这个楚王从早上到晚上了还没有出兵的意思。毛遂就急了,话说现在打仗战机瞬息万变,搞那么久等到楚国发兵,赵国就被灭亡了。
于是就带着宝剑闯进酒宴之间,和楚王说明厉害关系,楚王一听毛遂的话说得非常在理,就同意联盟一同抗秦,平原君也顺利的完成了这次任务。
回到赵国,平原君再也不以貌取人,还让毛遂做自己的上宾。
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1-24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一位善于外交辞令的智士。毛遂不仅有智有谋,还有勇有略。公元前257年,秦兵已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近三年,赵国危在旦夕。赵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救,毛遂自荐为随行人员,在与楚国的谈判中立了大功,他的声名从此广为人知。“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流传下来,家喻户晓。现在人们还经常引用这个成语来称赞那些没有经过别人介绍,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干出成绩的人。
一个真正有学问有本领的人,平常总是深藏不露;恰恰相反,凡是好说大话的人,大都志大才疏。毛遂是一个有真本领的人,时机不到,他不卖弄,那十九个高级门客就是好说大话的人,到关键时刻无所作为,被毛遂骂为庸碌无能的人。毛遂自荐这个故事,把两种人的形象及心态以强烈对比的方式展示出来,引人深思。
第3个回答  2023-05-27
毛遂自荐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行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信心的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