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题所述

01

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无劳动的教育”与“无教育的劳动”并存。所谓“无劳动的教育”,就是指只有劳动理论、劳动观念的教育,不注重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养成。所谓“无教育的劳动”,就是把劳动教育简单等同于让学生参加劳动、干活,甚至把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比如罚做值日是小学班主任常用的办法。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弘扬,甚至让学生厌恶、逃避劳动,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品质,更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

02

劳动教育的多元主体缺位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全社会都要关心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理念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但“在社会中淡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正如何云峰认为,“社会各界如何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支持,形成全社会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也是一个难题”。政府、社会、企业、家庭的深度参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思考构建一整套体制机制,以有效激发和保护多元主体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

03

劳动教育资源的匮乏

长期以来中小学对劳动教育的弱化造成了学校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不足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形式与内容单一,往往以打扫卫生、绿植养护等日常生活劳动为主,且劳动岗位的数量和覆盖面都比较有限。而且,劳动教育特别是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所需要的专门劳动场所、劳动工具、劳动设施、劳动指导教师等必要的支持性资源也都比较缺乏。这些资源依靠中小学校本身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04

劳动教育的要求难以落实落细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要求并没有完全被贯彻落实,具体表现有三:一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总体上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高年级小学生、中学生系统性的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整个劳动教育中所占比重严重不足;二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只是少数的典型示范,无法全部铺开,覆盖到每一位学生;三是劳动内容与时代严重脱节,生产性劳动还是比较简单的干农活、去敬老院照顾老人、打扫卫生等,而体现新时代特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较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