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70吨“开元铁牛”捞出后,为何整日露天摆放却不保护?

如题所述

唐代“开元铁牛”的出土,向人们再次重现了唐朝盛世的繁华。1988年,开元铁牛在永济县境内被发掘出来,大的有七十吨,小的也有三十吨。整体塑形十分形象精美,身躯呈现俯卧状,双目圆睁,后腿作蹲伏状,仿佛使劲了力气在努力向前。难以想象如此巨大而又精美的铁牛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是如何铸造出来的,这其中得凝结多少工匠的心血,因此铁牛一经问世,在当时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开元年间,蒲津渡曾作为黄河以东连接长安的重要枢纽,对于长安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唐玄宗李隆基下旨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浮桥,加速长安与外界的交流。在当时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这座浮桥的核心难点就在于桥墩。在当时这八个桥墩消耗了唐朝全年80%的钢铁,即便是如此,古人在考虑实用性的基础上,又考虑了其美观。

他们并没有选择浇筑八根铁柱子,而是耗费了无数精力,将桥墩铸造成铁牛的形象,从而将大唐盛世的辉煌以铁牛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有一件事非常的奇怪,文物一般在出土之后便会被保护起来。而“开元铁牛”十足是个意外,他们自从被在黄河下打捞上来之后,经过简单的处理,将铁牛表明的黄沙锈迹去掉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额外的保护措施。那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文物专家们并不是不保护“开元铁牛”,而是他们怕了。此前有过前车之鉴,虽然科学现在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在面对巨型铁质文物时,保护方式仍旧需要再三斟酌,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不单单保护不了文物,还会间接破坏了文物。

前车之鉴,沧州震天吼的遭遇令人心痛

沧州城被称之为“狮子城”,是因为其城外有一个巨型的大狮子。始建于公元953年,后周柴荣所建造,整个狮子要比“开元铁牛”年轻许多。狮子被建造在开元寺之外,身体背负巨盆,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因开元寺为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因而有关记载称“震天吼”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也有传说称“震天吼”是为了震慑海中的恶龙,海风吹起,狮子发出怒吼,海中的恶龙听到狮子的怒吼就只能乖乖回到海底,为保一方平安,“震天吼”一站就是上千年。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依旧栩栩如生。

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住时间带来的侵蚀,自周到清朝末年,华夏大地几经沉浮,在天灾人祸的作用下,“震天吼”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季节倒下了,这一倒就是上百年。

在1956年,文物越来越引发关注,大狮子被扶起来,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人们给它搭建了亭子,为的是降低日晒雨淋带来的侵蚀。

这个措施仿佛打开了罪恶之门一样,自此大狮子受到的侵蚀更加厉害。原因就是搭建上亭子之后,身体上的水分没有办法快速蒸发,反而是加快了腐蚀。“震天吼”的四条腿经过腐蚀,摇摇欲坠,人们为了让它能继续站立,于是拆除了亭子,往四条腿里面浇筑了混凝土,又是这样简单而又粗暴的措施,使得铁质的躯体里面也进入了水分。

很多年过去了,“震天吼”的身体内部也被腐蚀得很厉害,为了让震天吼继续站立,人们又不得不给他的躯体增加支架,修补四肢,大狮子的威武与雄壮消失殆尽。

前车之鉴下,“开元铁牛”的防护显然更理智

“开元铁牛”在清理完身上的泥沙与铁锈之后,表面经过初步的处理之后,便一直被安排在露天放置。对游客进行开放,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去感受盛唐的雄伟与壮阔。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随意碰触铁牛的各个部位,这个措施无疑是对铁牛最好的保护。

多人人手的触摸,仿佛给铁牛包了一层浆,这种保护使得铁牛所受到的侵蚀寥寥无几,因而有很多年过去了,铁牛依旧保存得非常好,英姿不减当年。

后记

存在即是合理的,在经过“震天吼”的悲剧之后,“开元铁牛”让我们看到了相关人员睿智的一面,不再一个坑里跌倒两次。

很多时候我们被想当然的那种思维所左右,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相关专家结合“震天吼”的遭遇,选择露天存放“开元铁牛”,这可能对于这些巨大的钢铁兽来说,反而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