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逼得多尔衮亲征,让八位王爷云集山西的是谁?

如题所述

顺治五年,蒙古部落不断南侵,清廷派阿济格等清廷亲王坐镇大同防备蒙古铁骑。

阿济格,借口汉人企图叛乱,便大肆滥杀无辜,姜瓖人品虽然不高明,但此时挺身而出,保护无辜平民,与阿济格不断发生冲突。

《鞑靼战纪》记载:“大同女人被誉为是中国最美丽女人,八王(阿济格)及其随人任意奸淫妇女。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从轿中抢走,姜瓖亲自找他们要人,被撵打了出来。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鞑靼的血来洗刷耻辱,立即率亲兵到他府上见人就杀。吓得阿济格从城墙逃走了”。

这一年发生了金声桓、王得仁和李成栋反正事件,江南抗清起义接连不断,清廷焦头烂额,顾东顾不了西。

姜瓖看到抗清运动如火如荼,也开始在暗中准备反清事宜,当年十二月,多铎病故、多尔衮染病的消息传到大同后,姜瓖认为反清的时机来了。

他利用清廷宣、大总督耿焞离开大同,查验草料的机会,关闭城门,捕杀清兵,宣布效忠明朝,自称为大将军。

消息传开后,附近州县的军民也先后杀死清廷官员,宣布反正,几乎形成燎原之势,据统计,当时有超过七成的山西州县反正。

多尔衮急忙派阿济格携带红衣大炮,前往大同平叛,在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清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开始攻城。

大同守军拼死抵抗,多次击败清军,多尔衮见久攻不下,先后派出多个亲王坐镇指挥,不断调动八旗主力前往,但大同依然屹立不倒。

多尔衮不顾身患疾病,两次亲征大同,也无功而返,无计可施的清军只好采用长期围困的方法。

到了顺治六年六月,大同已经被围困了半年多,城内粮食早已吃完,史书上称:“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

大同将领杨振威等人害怕了,于10月杀死姜瓖及其兄弟的首级,献城投降。

清军入城后,屠城泄愤,除杨振威等投降官兵的家属外,其余“官吏兵民尽行诛之”,附近反正的府、县也遭到屠戮,史称“大同之屠”。

姜瓖善于投机且反复无常,无气节和节操,甚至被当地人仿照《三国演义》中吕布的绰号,给他起了“三姓总兵”的外号。

但姜瓖在山西反正,牵制和杀伤了大批清军主力,有力支援了南明永历朝廷在其他地区的作战。

大同之战,清军损失惨重,仅各级官吏死亡者就有100余人,山西巡抚祝世昌于顺治六年十二月十三日给朝廷的奏报中记录的死亡官吏就有33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7

在北方抗清历史上,清军大同屠城,在人数、时间上都超过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出悲剧,对后世影响深远。而姜瓖的行为,也严重动摇了满清的统治,以至于多尔衮几乎调动了当时能够调动的所有清军,前来镇压。满清立国不稳,通过这种暴力手段恐吓,以至于很少有史书敢于直接记载这个事件。

一、反清复明风雨动摇

姜瓖是个亦反义覆的小人。他破釜沉舟,与满清舍命相争,但早就为自己想好了退路,就是败了,亡命草原。姜瓖是患得患失之人,舍弃不下荣华富贵,更看重自己的私利。姜瓖以永历封的大元帅名义四处号召抗清,同时命各部率军驰援大同。姜瓖在晋北旧部有十余万人,各处起义的明军也不下数万。晋西石楼、永和、交城,汾州、平阳一带,遍地皆贼,太原府郑名标率军民割辫,刘永忠等拥众十余万,晋东南的长治地区也全部易帜。刘迁、张五桂等攻围崞县,反清之风迅速蔓延山西全境,威胁整个西北防务。多尔衮气急了,命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火速领军围困大同。南征的端重亲王博洛、承泽亲王硕塞、多罗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各负责一方的叛乱。豫亲王多铎也带病在大同周边,四处扫荡。

姜瓖世代驻守大同,他的家族盘根错节,满清一时动不了他。他以前承认了满清的正统地位,表示愿意成为大清的忠良,是多么的虚伪。姜瓖随阿济格西征,征剿高一功等部时颇为卖力,也是想给满清留下个好印象,有个后路。但不同于吴三桂等没有自己的地盘,必须随时出战。姜瓖有自己的大同根据地,满清对其疑虑加重也是必然的。姜瓖总是对满清敬而远之,不让满清插手大同军队的指挥权,这是不可能的。姜瓖的所作所为,吴惟华、耿淳不是不知道,只是没想到,来的怎么快。姜瓖本来想要夹着尾巴做人,清廷还是不放心,大同离北京太近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息?而且姜瓖是个白眼狼,亦反亦覆,说不上啥时候就反咬主子一口。

南方稍一平定,金声桓、李成栋一死,吴三桂等还忙于四处围剿,清廷就向姜瓖这位坐镇一方,拥兵自重的贰臣下手了。多尔衮借着蒙古喀尔喀部二楚虎儿几百骑兵犯边,小题大做,命英亲王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洛、承泽郡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等领兵戍守大同,扬言攻打蒙古。其实,姜瓖早就看出来是怎么一回事。满人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了,这就是先甜后苦。多尔衮举重兵西出,看似冲着姜瓖,实际上是要将占据半个中国的西北全部牢牢控制在大清手里,不能留下隐患。大同兵额应当是二万,而姜瓖不予裁减,还肆意截留地方税负,这不臣之心,多尔衮是清楚的。大同地区政权几度和平交接,未经战乱,相比之下,还算是宽裕。李自成封爵于姜瓖,答应其世守大同。多尔衮并没有答应姜瓖太多,只是维持原状。这一来一往,姜瓖还是有所觉察和失落的。如果他没有了兵权,加上这来回的叛变,自己也就成了别人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姜瓖也不是没有脑子,关键是私欲太盛,最后吞噬了他的眼光和良知。姜瓖回想自己亲率十万强兵主动归顺了满清,这在当时的明军将领中应该可以拔得头筹,可是自己无论如何向清廷表白,却落得越来越不被信任的下场,心里自然极为恼怒。已经雉发的姜瓖就连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无法保护,这活着还有何意义。其实,这是当时许多降将的共同心理,而对于老百姓关键还是能够过上安定的日子。但是姜瓖已经利欲熏心,以为在跟风中可以获得更好的前景。多尔衮推行雉发本来也是小心翼翼,但是随着南方的逐渐平定,尤其许多投降的汉人主动留辫子,穿满服,有的地方在官员的带动下,全州县主动雉发,一下子让多尔衮感觉到不留辫子的汉人皆有反意。其实大多数人为了活命,也不得不这样做。只有少数人可能意志坚定,对前朝抱有深深的恩情。

二、士气低落起事失败

姜瓖以复明衣冠为号召,发布了抗清动员令,一时晋北朔州、浑源一带遥相呼应,附近十一城皆叛,很快蔓延到了整个山西,临近的西北也动摇。西北万练率部袭击了偏关,姜瓖即以万练为偏关道都督。万练等明将其实原来并未接受清廷的委任,委曲求全中他们还是在姜瓖的控制下。

扫除外围的清军一到,万练的乌合之众被打得丢盔卸甲,逃入了九仙台。明军的战斗力如此不堪一击,原应是多方面的。本来这些明军原来就士气低落,给养没有保障,多是靠打家劫舍度日,明显不如清兵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由于清军西北只是控制一些大的城镇据点,小一些的、偏远的,根本顾及不上,所以一哄而起的义军看似兵马万千,却是没有统一的号令。

姜瓖的军令就是命令各部驰援大同,也没有对这些援军有任何的接济,慢慢的各地义军也就无暇他顾了。双方作战,对各地老百姓影响很大,基本生活都乱了套了。就是没有战争,各地纷纷起义,对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是负面的效应。再加上各地交通堵塞,沿路抢劫,占山为王,使货物贸易完全中断。

本来相对于全国,晋北地区还算稳定,姜瓖的两次反正,至少当地的社会秩序没有太大的变乱。基本农业生产,商品货物贸易,大同成为清军入关前后,较为稳定而富庶地区。虽然李自成和清廷多次搜刮,大商富户囤积居奇,克扣提价,但起码大多数然人还能活命。相对于当时战乱的地方,这里够好的了。山西起事以后,清军陆续前来镇压,姜瓖把所有的物资储存在城内几个秘密地方,并在操场城、东关、南关,设有备用军事设施。大同城内粮食完全是定量供应,没有富余,有时连喝一口米汤,都是奢望。为了保证作战士兵的口粮,大同城内几大街道设有驻守军队的饭菜供应点。士兵换防或者操练完毕,到了饭点,根据区域划分,前来这些地方就餐。本身士兵的饭食就比平时差了很多,但起码还能吃饱,但穷人就没这个福气了。所以,一到饭点,周围挤满了等待吃剩饭的贫民、乞丐,老弱病残。除了极少数运气好的,大多数也就喝西北风了,因此这里时常很乱,也经常死人。

此前山西总督耿淳未能事先防范姜瓖,给清朝北方统治造成严重威胁,被多尔衮革职查办,由佟养量接任。佟养量急忙带领山东八旗精锐进攻代州一带的刘迁。佟养量一路过关斩将,刘迁连连大败,兵走平型关,又被清兵所伏击,死伤无数。他不得不带领残部退入五台山据险扼守。义军一败,许多人就起了疑心,为了自己的后路,出卖同僚以便保全自己的人也越来越多。在降将的帮助之下,清军凭借优势兵力,翻山越岭逐寨进攻,把刘迁部压缩到一个狭小的山区。最后刘迁率残部三百余人死守黄家寨,清兵三千余人轮番进攻,经过激战,刘迁父子与三百将士全部阵亡。这样一来,宁武、偏关、河曲、兴、岚等州县不攻自破,一时遍地饿殍,哀鸿遍野。

根据多尔衮的作战方略,解决了山西北部的刘迁,就要威逼大同城了。而大同城的东南部,浑源、广灵、灵丘等地,不仅据险易守,而且拱卫大同,威胁北京。姜瓖分兵数千,又派了几个心腹爱将驻守这里。多尔衮明白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在急速攻克浑源、广灵,招降应州、山阴之后,亲自来到大同城下向姜瓖晓谕:“向使他人至此,尔或顾畏不从;予兹躬临,可欢然来顺。如来归顺,尔姜瓖诸罪悉与赦免。谕到可即出降,自恩养如故。勿更怀疑虑,以贻害阖城官民也。予来尔不归顺,则再无生路矣。预言一出,脱有反复,天下之人谁复信之?”对于这些鬼话,姜瓖再也不相信了。姜瓖只想割据一方,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无意与满清争夺天下,也没想反清复明。他已经骑在了虎背之上,下是下不去了,只能硬挺。大同城高墙厚,粮草充盈,守军破敌不足,守城有余,姜瓖与满人已经难于共事,他只能死里求生。

姜瓖答复多尔衮道;“自归顺以来,卑职未有毫发罪过,随大军西征,屡破强敌,未蒙升赏,反被猜疑。且选出各官又肆行凌虐,民盖难堪。顷者,英王师至,催办粮草,绅士军民苦不可当。臣与大同一方百姓委属无辜,谁肯坐而守死?况阖城之人,矢志誓死,王纵开诚肆赦,谁敢遽信?是惟更降一谕,明指以全活之方。若不开恩,臣惟率众以俟,无他想望矣……”这次劝说不了了之。多尔衮放心不下京城之事,在山西留了一月左右,就又回京城去了。此时清兵已基本控制住了山西,姜瓖的指挥棒也越来越不灵了。后来外面都不把他的军令当回事,都自称为总督、总兵、大将军等名号,发展自己的力量。清兵是有领导核心的,多尔衮一言九鼎,没人敢不听。清兵可以集中兵力将义军各个击破,不到一年时间,就占据了主动,而起义军却不行。

第2个回答  2021-02-05

南明永历三年,清朝顺治六年。

这一年,清朝的八位满汉王爷率领着近十万八旗大军,数十位能征惯战的宿将云集山西,除去已经派到外省的兵力,这几乎是当时掌权的摄政王多尔衮能拿出来的全部家当。

山西发生了什么大事,要让多尔衮这样重视,甚至不惜领兵亲征,原因是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归明了。

区区一个大同总兵,有这么大能量吗,姜瓖反清又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从头说起。

姜瓖,陕西延川县人。姜家世代皆明将,长兄姜让是陕西榆林总兵,弟姜瑄为山西阳和副总兵,姜瓖任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但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末,姜家的命运也是飘忽不定。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破汾阳、陷太原,兵锋直指大同。

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开到大同后,姜瓖见敌军势大,不战而降。

李自成进城后,本想定姜瓖叛国之罪斩之,但部将张天琳为其求情,李自成放了他一马,但对姜瓖严加防备。虽然姜瓖仍然被委以总兵之职,但已经没有了权力,大顺军张天琳、柯天相、张黑脸成为了大同城的领导。

安抚好大同后,李自成率主力扑向了北京城。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深居皇宫的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即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然后在山海关和吴三桂以及清军决战失败,仓皇南逃,清军则顺利入关,一路南追。

当清将恭顺侯吴惟华率兵进攻大同时,姜瓖又动了投降的心思。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身份越来越尊贵的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中击溃李自成后,就呆在北京再也没挪过窝,多尔衮要出征,就相当于皇帝亲征,这个分量极重。

多尔衮出动,清军更加云集山西,先后又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还有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

历史上的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山西一直被郭子仪控制,随时可以打击河北的叛军。明朝朱元璋北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元朝大将王保保身在山西作壁上观,任大明北伐军在河北驰骋,最终拿下元大都。

而大同府又是山西的东北大门,向东距离北京仅仅七百里,三四天的急行军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下。

第3个回答  2021-02-05

情同手足用在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的身上毫不为过!

只不过历史资料中,记载多尔衮和多铎兄弟情深的事情比较多,而记载多尔衮和大哥阿济格之间的事情比较少,哪怕是在热门影视剧中,阿济格出现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不得不说,努尔哈赤和自己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所生育的这三个儿子中,多尔衮是耀眼的“明星人物”!而这个“明星人物”在短短的38年生命历程中,不仅为了给母亲阿巴亥报仇操碎了心,为了自己挚爱的女人庄妃操碎了心,为了自己的两个兄弟也是操碎了心!

多尔衮亲征,八王围大同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头衔从“皇叔父摄政王”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身份越来越尊贵的多尔衮,在山海关一战中击溃李自成后,就呆在北京再也没挪过窝,多尔衮要出征,就相当于皇帝亲征,这个分量极重。

多尔衮出动,清军更加云集山西,先后又调来了和硕亲王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承泽郡王硕塞、加上已经在山西的英亲王阿济格、敬谨亲王尼堪、端重亲王博洛和多尔衮本人,还有一个协助征剿的汉王——平西王吴三桂,总共有八位王爷,史称“八王围大同”。

量山西士绅百姓本就深受清朝暴政之苦,纷纷响应起事。

仅仅一个月,山西反清义军遍地而起,朔州、浑源、岢岚、保德、宁武、忻州、泽州、蒲州等地有的起事有的被起义军攻克,清朝在山西只剩下省会太原等极少数地区还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股反清运动很快又波及周围省份,导致陕西王永强等人起兵反清。

这突然的情况,让清朝猝不及防。

原本正在前往大同途中的阿济格闻报后立即加快行军速度,飞速赶往大同。

多尔衮也被这突然的情况整的焦头烂额。此时清朝主要兵力集中在南方,在北方兵力有限,而山西属于北方腹心之地,不容有失,多尔衮决定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

第4个回答  2021-02-04

大同知府为什么上这么个奏折?五个重刑犯的苦主怎么会都没了呢?这源于一场屠杀,清军制造的大同之屠。这场大屠杀,清军八名王爷直接参与,将大同府的人杀了个干干净净,只剩下关在死牢里的这五个重刑犯和一些降清官兵的家属。当时的大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清军八王汇聚大同?为什么展开屠城?说到这场大屠杀,还要从之前的大同总兵姜瓖说起。

姜瓖,陕西延川县人。姜家世代皆明将,长兄姜让是陕西榆林总兵,弟姜瑄为山西阳和副总兵,姜瓖任镇朔将军印大同总兵官。但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明末,姜家的命运也是飘忽不定。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破汾阳、陷太原,兵锋直指大同。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开到大同后,姜瓖见敌军势大,不战而降。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深居皇宫的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即景山,李自成在北京当了一个多月的皇帝,然后在山海关和吴三桂以及清军决战失败,仓皇南逃,清军则顺利入关,一路南追。多尔衮想着招抚姜瓖,但失败了。于是顺治六年正月初四刚过完春节还没破五,多尔衮就派敬谨郡王尼堪带兵进入山西。二月,多尔衮又亲自来到了山西。这是清军入关以来,多尔衮第一次亲征,可见其对山西局势的重视。

当清将恭顺侯吴惟华率兵进攻大同时,姜瓖又动了投降的心思。姜瓖率自己的亲信将大顺军守将柯天相和张天琳杀死,投降了清英亲王阿济格,之后仍旧担任大同总兵。随着时间的推移,姜瓖的不满情绪也在积累。这时候恰好发生了三件事情,让姜瓖下了决心反叛。一是朝廷推行剃发易服的政策,这引起自古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汉族人极大的不满,因为这项政策引起的叛乱此起彼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