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赌强悍的英军不会开战成了英雄,琦善是什么结局?

如题所述


道光帝在收到邓廷桢“捷报”的同一天(即8月3日)上午,已收到了林则徐于7月3日发出的奏折,林则徐告诉他,英方增援军舰10艘、轮船3艘,可能会北上舟山、上海、天津。

道光帝便根据林则徐的建议,谕令直隶总督琦善到天津主持大局。

道光帝在谕令中叮嘱琦善:如果英夷到了天津,情词恭顺,则你等可和颜悦色相告,天朝制度,向在广东互市,天津从无办过成案,此处不准通夷,断不能据情转奏。倘若英夷表现出桀骜情形,即统率弁兵,大加剿办。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对道光的指示,琦善相当不同意,态度更极其强硬:洋人都打上门了,就该准备打了,谈什么谈?

但他所有的强硬,却在见到英国舰队的那一刻,彻底土崩瓦解。8月6日,当英舰耀武扬威地出现在天津城外的白河口时,琦善傻眼了。

比起林则徐来,琦善的脑筋转的极快,立刻明白这些装备数百火炮的超级海上巨无霸,天朝是打不过的,而且一旦开战,作为北京门户的大沽炮台,立刻就被打成渣。

事实也这样,如果琦善不是见机得快,火烧圆明园的场面,恐怕要提前上演了。


琦善的脑子实在灵光,且反应迅速,记起道光帝曾给他下过谕令:“督饬所属,严密防范,临时仍相机办理。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傥有投递禀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将此谕令知之。”(《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3,第393页)

既然皇上说要了解情况,那对洋人客气一些,也就有了政治保险。琦善火速换了笑脸,当场热情接待了义律这群不速之客,并收下了义律那封一直没人肯为代投的《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以最快的速度进呈给道光皇帝。

而且作为大清疆臣之首,琦善糊弄领导的本事,也是炉火纯青。比起林则徐之前夸张的捷报来,他也毫不逊色,一番苦心渲染,继林则徐之后,再次给道光皇帝制造了一个大错觉:这只是英国人的一次上访活动,英国人上访的原因是在广东受到了林则徐的“不公平待遇”。

比起先前坚定认为英国人既不敢打仗,又打不过来,这次道光皇帝,错的更离谱:洋人打上门,都是林则徐惹的祸。只要琦善察实了林则徐引起中英矛盾的不是,惩治了林则徐,替英夷出了这口气,并恢复贸易,甚至在“货价”给英夷一些优惠政策,则什么事情都雨过天青了。

于是,道光帝给琦善下旨,指示道:“所求昭雪冤抑一节,自应逐加访察,处处得实,方足以折服其心。”(《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3,第393页)

为了让琦善“逐加访察,处处得实”,最终可以“折服其心”,9月17日,道光帝下令:“琦善著作为钦差大臣,驰驿前往广东,查办事件。”

既然你们洋人要公道,朕就给你个公道。

但道光哪里知道,英国人要的可不是什么公道,而是大清的肥肉。

而且义律和懿律这哥俩,之所以这么听话同意从天津南下,是因为他们的船只没有靠岸停泊的基地,一直在海上漂浮着,而季风即将过去,一旦北方的海洋在冬季冰冻,舰船的行动将会大受限制,而且他们现在已有定海作为筹码,不怕天朝反悔,这才转棹南下的。

行文至此,从1839年6月到1840年9月间中、英两国发生的国内事务、虎门销烟、甘结风波、“尖沙嘴村民林维禧被殴打致死事件”、 以及九龙大战、穿鼻大战、英国对华宣战内幕、厦门大战、定海之战等等乱七八糟、纷至沓来的事件总算交待清楚了。下面,且看新一任钦差大臣琦善在广东是怎么中英事务的。

随着道光皇帝认定了英国人来“上访”,派出琦善出面去广州处理工作,鸦片战争的主角,已经悄然由最早的林则徐,换成了这位琦善大人。

关于这位琦善,一百多年来,骂声一直不断,好些鸦片战争的影视剧里,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卑鄙混蛋的小人,蝇营狗苟的巨贪,十恶不赦的卖国贼。基本就是千踩万锤,没个正面形象。

但这里抛开功过不说,仅说能力,琦善,绝对堪称当时道光朝廷里,满族大臣里的头面人物,其智商情商,更堪称清朝封疆大吏中的翘楚。他的能力,前面稍微提了下,这里却要略做笔墨细说下!

琦善,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

他的身世有多好?说几个事就知道,生下来的时候,就自动成了一等侯爵,躺在襁褓里哇哇哭,都能随便升官。而且还是荫生,也就是随便考个试,就自动拿功名,属于国家照顾。这样照顾下,十六岁的琦善,还是高中生的年纪,就成了刑部员外郎。如此轻松升迁,比起好些人十年寒窗累吐血的场面,十足惹人羡慕嫉妒恨。

但要就这样以为,琦善就是个生在蜜罐里的纨绔子弟,只靠拼爹的废物,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早年琦善刚入仕途的时候,就没少拉仇恨。好些人眼气他舒舒服服升官发财,遇到小事就夹枪带棒数落他。早在混刑部员外郎的时候,就被一些老同事指着鼻子骂:“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娃娃,除了身上大人给穿的这件马甲,什么本事也没有。”

和那些好面子脾气大的贵族子弟一样,琦善听了这话,也是气的不行,更立刻用了个狠招:花三百两银子请来个退休老吏,恭恭敬敬拜了师父。认真跟着学了俩年,专学官场潜规则。

学出来的本事,更是刷刷的涨。官场上公认的评语是“诡道怪行”,也就是上不得台面的花招,可每次都能办大事,业绩也越发多。

他曾在河南按察使任上捕获汝宁、光州一带白莲教起事者七百余人,得赏戴花翎。道光元年(1821年)六月,琦善任山东布政使,后升巡抚,在任内捕杀临清反政府武装军300余人,并筹济江南高家堰工费80万,得到了道光帝的赏识,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历任两江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等职。并于道光十年(1831年)任直隶总督,成为大清疆臣之首。

而且值得一说的是,不管官做到多大,琦善大人都始终不忘初心,官场上待人接物,上来就先提醒对方“本大臣爵阁部堂”,也就是请叫我爵爷。

如此做派,像极了金庸老先生笔下的韦小宝。而他与韦小宝最像的一点,就是史书上“阴查上意”的评语:情商十分高,对于皇帝心思的揣测,更是精确到分毫不差,步步高升,全靠了这本事。

而在鸦片问题上的表现,更证明了琦善不但有过人的察言观色水平,更有极强的行政能力。

道光皇帝早期的禁烟风暴里,身为直隶总督的琦善,上缴烟土二十六万斤,业绩高居全国第二,和当时还是湖广总督的林则徐比,更是远比他高八倍多。

而且在这件大事上,琦善也把他的“诡道怪形”用到极致,最擅长派卧底发展线人,动手就是连锅端。当时天津的烟贩子怕琦善,跟后来广州的烟贩子怕林则徐,基本是好有一比。

和林则徐不同的是,琦善的禁烟政策,也是剑走偏锋办大事,林则徐认为要重办贩毒吸毒,琦善却认定,这样没啥用,关键要抓物流,谁贩运鸦片就抓谁,看谁还敢运?当时林则徐的湖广,抓出的蛀虫多,而琦善这边,抓出的贩运鸦片的团伙,却是全国最多,都是战果辉煌。

但不管和林则徐有多少分歧,琦善,都堪称是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封疆大吏中的杰出能臣,更是禁烟派中绝对的实干型人物。后来好些古装剧演到他,不是说他躺在床上抽大烟,就是说他勾结鸦片贩子发大财,基本都是瞎编一族。

但也正是工作方式和性格,与林则徐完全不同,所以在看到同一件事后,琦善和林则徐的反应,也是不同——英国人的船坚炮利!

知道英国强大(虽然具体多强不知道)的林则徐,依然宁折不弯,之前所有的备战,都是在挖空心思,怎样战胜这强大的英国人。而琦善呢,却没这么直来直去。大沽口上那震撼的英国炮船,当场就超过了他的理解力,脑海里盘旋的就是三个字:不能打!


正是这样的认识,让琦善迅速转变了态度。作为一个技术官僚,脑筋转的也快。立刻转到主和的路线上来。但是,他绝不是要卖国。在他眼里,英国人再凶悍,也是一群蛮夷,无非是烧杀抢掠的土匪而已。不是来要钱就是来要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糊弄走了再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