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台语的温州话与侗台语

如题所述

温州地处吴语区的最南端,且与闽语区接壤,故温州话中保留了较多与闽语相同的特征,但总体上还是跟着吴语地区一道发展为现代吴语。这是因为温州从东汉开始属会稽,东吴属临海,323年才分置永嘉独立建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温州都受会稽(今绍兴一带)的行政管辖。
温州方言在南宋时已经很有特色了,这从戏文《张协状元》可见一斑。宋末永嘉戴侗《六书故》大量采录家乡的温州方言俗语俗字俗音,充分表明当时温州话已很近今语。
那么,百越人说的是百越语,即侗台语。温州人的祖先是百越人,温州话后来怎么会演化成为汉语南方方言的一支———吴语呢?百越人很早就与北方来的汉族有接触了。百越族要学习汉族先进的技术、文化,必须要学习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语中的汉语借词越来越多,汉语的成分越来越多,最后百越语就消失了。
但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基本词从本民族的语言中保留下来,与汉人交谈的时候,不使用这些语词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现代汉语的南方方言正是这种情况。
在温州话中,多多少少可以找到一些词,如“茭虱(臭虫)”、“篛(田野)”,它们的读音与侗台语的形式很像,但是在汉语的北方话或者在古文献中找不到来源。这些词都不是文化词,也不是核心词,但都是口语中常常用到的基本词。
对于这种词汇面貌有这样的解释,学者们认为北方汉人迁到南方以后,他们的语言取代了南方的百越语,但是也向百越语借用了“茭虱”、“篛”等词语。但是汉人借用百越语词总是有其原因的,比如说“柚子”在温州话吴语中说“pe”,可能就是一个百越的底层词。北方没有柚子,汉人到了百越人居住的地方,看到这种水果,但是不知道这种水果叫什么名称,于是就袭用了当地百越人的说法。
“篛”这个词在农村中实在是太重要了,浙江南部的广大农村,农民们整天说“到篛里去”,“从篛里来”,“篛”就是田野的意思,但是他们同城里人说话的时候,很少会提到“篛”这个词。当年百越人与汉人交往也是如此,他们不必改变“篛”的百越语说法也照样能与汉人交谈。这就是百越底层词“篛”能够几千年保持不变的原因。
温州是个多方言地区,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更是世界之最。温州方言主要有瓯语、闽语、蛮话和蛮讲、畲客话和金乡话五种。
温州话中了解到越语从古至今的演变历史:
东海沿岸有一座美丽的温州城,那里奇山秀水、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座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现代商贸港口城市,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走遍五湖四海,素称 “中国犹太人”.而他们彼此交流的语言又是怎样地独具特色呢?我们课题组将带领您走进这语言. 温州话也是源远流长的。温州方言最重要的是瓯语,是吴语的一个分支。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提出吴语的科学定义,从此瓯语被确认为吴语的一个分支。王力《中国语文概论》将其列为吴语温台系。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吴语分为六片,瓯语为吴语瓯江片。温州话是南部吴语的代表方言,属正统的古汉语“化石”,保留了大量的古语古音,很接近华夏祖先的语言。普通话受北方古游牧民族的影响,北部吴语受雅音官话的影响,而南部吴语则由于地理原因,成为古吴语的继承者。温州话与古闽语、古楚语、古江东语都有密切的联系,对研究汉语语音史和语言史都具有特殊的意义。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留传的南戏作品都含有不少温州话。由于南戏对元曲及元明小说的影响深远,学者们在注释考证这些作品时都需要大量引用温州话。瓯越在秦以前属“于越”,主体为“百越族”,说是吴越相通的古越语(属于侗台语),与齐国、楚国说的“汉语”不能通言。却与今日的侗语、壮语、缅甸掸语、越南京语及泰国泰语同源。现代温州话的常用口语中仍留有相当多的侗台语痕迹。
公元前333年,楚国灭越,加强了对吴越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历时112年。由于楚人在吴越的势力和影响,东楚方言与古吴越语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汉语——“江东方言”,吴语的直接祖先。唐代《慧琳音义》把江东一带所说的方言合称为“吴楚之音”。温州话中较古老的词汇,大多可以追溯到“江东方言”,亦是温州话中白读系统的主要来源。
秦汉时期,汉人对吴越地区正式开拓,但浙南、福建仍是越人天下,越人建立的东瓯国与闽越国一直处于独立状态。虽然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但迁走的仅限瓯越的王族与豪强。期间来自汉语的借用词越来越多,不过瓯越方言的主要词汇仍是侗台词语。
“江东方言”六朝时期开始分为“吴语”和“闽语”。温州从东汉至公元323年建郡一直属会稽郡,据东晋郭璞的记载,瓯越人应从六朝开始说古吴语。因与闽语区接壤,温州话中也保留了较多与古闽语相同的特征。
唐宋时期,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尤其是南宋迁都后,温州汉人大量增加,汉人从中原带到瓯越的正统汉文化对当地汉语方言进行了同化,中原方言在温州话中留下了文白异读的特点。温州方言在宋代已和今语很接近,在北方汉语几经变更后,温州话仍然保持了很多汉语的古老特征,故现 在用温州话文读唐诗宋词比用普通话更加通顺。
方言故事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位年轻人去了一趟西欧,他不懂外语也没带翻译。他在机场只要看到长相像中国人的,就凑上去用温州话问:你是温州人吗?十个中国人当中准有几个是温州人。他就这样顺利地在国外转了一圈,平安回家了。夸张一点讲,温州话在全世界都听得到!温州话还立了战功。这可是千真万确的。战争时期,我军初人战场,不熟地情。丛林地带地形复杂,风高月黑杀人夜,竟被越军摸了营,连锅端,军事密码本也被抄走。战情万分火急!指挥部怎么同前线联系?电报不行了,说普通话,说当地白话,越军都能懂。指挥部的一位参谋长急中生智,连喊有了有了!办法有了!把参战部队中的温州兵紧急调集,就用温州话直接传达作战命令。这从天上掉下来的奇兵,用军事专家都无法破译的奇话,使我军突现战场,扭转战机。
温州话简练。街道上,前面一群人在走路,后面一辆自行车要骑过去。不讲前面的人让开,不讲请让一让,骑车人就叫:人!人!温州话叠词多。到菜场买带鱼,看看那带鱼的眼睛、腮、鳞,说:鲜。若是极鲜,就说:鲜显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格式,加显重叠式。爽显爽,就是舒适极了。灵显灵,就是聪明极了。苦显苦,就是痛苦极了。
讲着温州话的温州人,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既能享受最好的,又能承受最差的。你看温州街头有那么多的名牌,名牌服装,名牌鞋,名牌车,真是紧随世界潮流,都是温州人在享受。但这些穿名牌服装和鞋,开名牌车的温州人,又很能吃苦,为了投资,为了再创业,超常工作,四处奔波,永不停息。非常能享受,非常能吃苦,同时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温州话,传递着温州人与众不同的文化性格:精明、务实、叛逆。 温州话的语法特点:
(一)词法
1.温州话构词法很有特色,用阿作词头,亲属称谓名词前大都可以加阿,如阿爸、阿叔、阿哥、阿姐。小名及兄弟姐妹排行也可以加词头阿,如阿亚、阿大。
词头老可以加在单音节的姓氏之前和表示长幼的序数之前,例如:老陈、老李、老二等。
除了词头阿、老外,词尾头、子、儿、头儿也很发达。用头作词尾,使用范围比普通话广泛,如纸头、砖头、老老头等。
温州话的儿尾词非常丰富,加儿尾后表小表爱或表轻声,如水蓝儿、后生细儿、兔儿等
此外,还有词尾相,如恶腻相、呆大相、喜美人相等。
2.温州话的语序比较特殊,如北京话表示动态的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前面,而温州话先、起、添、罢等表示动态的副词却通常放在动词后面。
用副词先后置于动词,表示动作先发生,例如:我走先。你唱先。浴洗爻先,再走出嬉。打个电话问问眙先。在温州话中,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这也恰恰是侗台语的语序,所以这种特殊的语序也可能是古代百越语遗留下来的。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古代百越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保留了百越语中这种特殊的语序。
用副词起后置于动词,用作补语标志,如你讲起。涂起墨黑。推起蟹汁浆能。
用副词添后置于动词表示动作重复出现,例如:苹果买个。坐下儿添 。
用副词罢后置于动词,如病好罢。雨落起罢。
用快、道、紧后置于动词,表示动作立刻要发生,例如门关拢快。你走来道。跌倒爬起道。妆紧厘。
这种语序特殊的现象,还常常表现在动词带受事词的句子里,如:你什么时候去香港?你吃了早饭没有?借给我一本英文词典!,在温州话里一般要分别说成你香港几能界去?你天光吃爻罢阿未?借本英文词典匄我!
3.用副词显后置于形容词,表示程度的加深。例如:好显、热显、硬显。这种显字结构可以重叠,例如:好显好显、热显热显、硬显硬显。还可以只重叠前头的形容词,表示程度的极大加强。例如:好显好、热显热、硬显硬。
可以后置于形容词表示程度加深的副词,还有爻、倒、死、甚等。但是这一类形容词+副词的格式一般没有重叠形式。例如:苦爻,臭倒,咸死,软甚。
4.温州形容词可以后加双音摹状成分或前加单音摹状成分,跟其他方言一样;但又可后加单音摹状成分,这是比较少见的,如:深顿、浅撇、尖溜、细雅、硬扎、薄索、燥索、横绷、光溜、清致、花斑、白荡、乌扭等。这和倒序一样都是古越语特征的遗留。
5.动词、形容词有特殊的重叠方式。在构词上温州话特别重视词语性状范畴的表达,用重叠、加词缀、加衬字、加摹状词素、加对仗词素等不同手段进行构词变化,来达到修辞效果。以致这些语词能拥有不同的词形变化形式作为区别于基本式的强调式,例如:
马上--马上马
十二月--十二冷月--十二忙月
光--光烁烁--光烁烁儿
歪--歪厮缠--歪厮牢缠
动词重叠后有时表示某一动作过去发生目 前仍在持续,如:爬爬起着半日。
有些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重叠后加上词尾动,表示一种生动的情态,有......的感觉、......的样子等意思,如晕晕动。逃逃动。
6.单音节动词还可以与数词三、四或七、八构成三×四×或七×八×的格式,表示动作的重返。如:三翻四复、七搭八搭、七折八扣等。
7.趋向动词都是单音节的,例如:走上。放落。升起。
(二)句法
1.温州话中有一个作用相当于普通话不能的不来,但弗来在句子中总是放在动词或动宾结构的后面。如读不来。唱不来。
2.温州话中没有用而连接的联合词组,而用叶...叶...的结构形式,如漂亮而贤惠温州话说成叶割切叶贤德。
3.普通话动+宾+补的句式,在温州话里或是说成主动补,或是说成动宾补。前者如:饭吃不饱(吃不饱饭),号码对不牢(对不上号)。后者如:对渠不起(对不起他)。
4.反复问句的一种常见的格式是:动+也+不,例如:船开也不?你走来也不?
5.可能补语直接后置于动词。例如:吃落。走动。北京话的补语标志得在温州话中不用。
温州话的词汇特点
在温州话的词汇系统方面,有一大批词形和词义比较特殊的词语,今分述如下:
一温州话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存在着较大差别
⒈在温州话中,修饰成分后置的偏正式复合词较多,即把修饰语素放在中心语素后面。这些复音词的语素顺序跟普通话正好相反。
有的词素的词性是平列的,但普通话和温州话的词序是相反的,如:人客、膀蹄、衔头、身腰、板砧、气力、牢监、欢喜。
有的将修饰词素后置,跟普通话是倒序的,如:米碎、饭焦、篾青、豆腐软、牛娘、老鼠黄、鞋拖、纸蓬、酒汗、楼阁。
有些词素的能产性很强,如:菜干、笋干、虾干、螟脯干,鱼咸、菜咸,鱼生。
有的则把动词移到名词后面,如:潮涨、潮落、闹热。
⒉在温州话里,有相当数量的词,构成的部分词素与北京话不同,如:今 天(该日)、明 天(明朝)、昨 天(昨夜)、前 天(前日)、早晨(天光)、中午(日昼)、少女(媛主儿)、妻子(老安)、公鸡(雄鸡)、河蟹(田嬉儿)、现 在(能界)、忧虑(烦心)、全部(统统)。
有些复合词意义相同,但说法只是部分相同。例如:台风(风颸)、做伴(做队)、起床(爬起)、依旧(原旧)。
有些词语形式上有单音词与复音词的区别,在普通话里是复音词,而在温州话里是单音词。如:顽皮(皮)、咳嗽(嗽)、狭窄(狭)、寒冷(冷)。
二温州话词汇保存了许多古词古义
⒈普通话和温州话都来自古汉语,都是以古汉语为主体发展而来的。温州话中大量词汇是传承古汉语而来,保留了不少古代的词语。但是,古汉语许多词汇在普通话里已经死去,不再使用,而在温州话里却还活着,仍大量使用。
温州话还保留古义的,如:“拎”表提、“温炖”表不冷不热、“箸”表筷子、“汤”表热水、“赚”表错误、“憨”表傻气。
或保留古音古义,如:“雀儿”音“将儿”,表小鸟;“伏”音“捕”,表孵;“不啻”音“斧世”,表不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话里有许多词已经很难找到来源。如小孩儿叫“娒”、蚯蚓叫“康?”、腋窝、隔肢窝叫“拉扎下(la22 za213 hho35)”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⒉温州话中还保留有古代瓯越人所遗留的底层词,如:一点儿叫“厘儿”,鞋袼褙叫“迫”,轻摩叫“捋”,都跟同是百越后裔的侗、水、壮、傣语言相同;瘾叫“念头”,勉力支撑叫“玍”,则跟越南语相同。
温州话词汇里保存的古词古义是大量的,温州话里的古词古义,对研究古汉语词汇,了解古代的书面语,阐释诗词曲赋及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温州话中有不少特色词汇
⒈温州话词汇在吴方言词汇中具有自己的特点,有些词语说法相同,但意义却不相同或不完全相同。如:温州话的“馒头”是指有馅的包子,而温州话的“实心包”是指无馅的馒头。温州人说的“槐豆”是指蚕豆,而温州人说的“蚕豆”是指豌豆。
⒉温州话里有丰富的同义词群,如:“洗、汏、荡”都表洗、“躁、惮、涌、发脾气”都表生气、“阵、谱头、计策、法子、法门”都表计谋。有些同义词由转义产生,如以水沸的“涌”兼表发脾气,以“有”、“冇”表富和穷,以“挂闼、发市”表开始。
有些同义词的产生是出于婉饰、讳忌的需要,如避粗俗而说拉屎为“上坑”,拉肚子为“坑溏”;讳忌不吉而说口舌(音折本的折)为“口近”,生病为“不健”,出痘为“做客”。
⒊温州话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用一些令人很忌讳的、很不吉利的詈词来代替“非常”,用于修饰形容词,极言程度之深,一般用于消极意义。如:“死人”、“棺材”、“短命”、“瞙瞊”“鏖糟”等等,像“死人热、死人咸、死人远、个人死人难妆”,“棺材贵、棺材硬、棺材重”,“短命好、短命长、短命苦”,“瞙瞊重、瞙瞊灵清”等。
⒋温州话还有一些习用语,如:“头皮胀(可怕)”、“烂粒(二流子)”等。比喻性的有“打蟹酱能”、“讲起花开能”、“梦中一色”。
⒌北方话称“此”为“这”,称“彼”为“那”,称“何”为“哪”;温州话称“此”为“该(该个——这个)”,称“彼”为“许(许个——那个)”,称“何”为“狃(狃宕——哪里)”。上述词汇皆是古汉语中没有的。 资料显示:温州话最难懂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
排名第十:东北话 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排名第八:山东话 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排名第七:四川话 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排名第五:陕西话 难懂指数6.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四:上海话 难懂指数7.5,上口指数6。
排名第三:苏州话 难懂指数8,上口指数4。
并列排名第三:闽南话 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
排名第二:广东话 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
排名第一:温州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所以温州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日本话与温州话
上个世纪曾闹过一个笑话,正当上山下乡高潮时,温州某单位的头头带领一班知识青年去黑龙江支边,住下来后,在旅馆的服务台给家里挂长途,说的自然是家乡话。服务员一听,满以为来了个日本特务,这可不得了,立即向上面报告,后来一查,弄得大家啼笑皆非。
听在外的华侨说,温州人块头不大,在外国经常被老外视作日本人,受到了特别的礼遇。不过现 在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老外也不敢小觑我们了。可见温州人跟日本人,不仅长得像,说话也很像。
其实这是有道理的。日本人说话分训读和音读,训读就是当地日本土著的原来发音,音读是向中国学去的读音。音读中又分吴音、汉音和唐音,指的是不同时期向中国学来的读音。吴音是最早传入日本的,吴指中国长江下游一带的地区,日本在公元5~6世纪左右与这一地区的交流很频繁,当时的汉字音读主要受这一地区的影响。而温州人现今说的就是吴语的一种;汉音大约在中国的隋唐时期通过儒教及各种汉文典籍传入日本,主要受中国北方、长安一带的发音的影响,现 在日语中的大部分汉字音读都是汉音。唐音是中国宋代以后传入日本的,主要受中国南方地区的发音的影响,唐音在日本汉字音读中占的比例不大,主要是禅宗方面的用语。隋唐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原洛阳、开封一带,说的是河洛话。历史上因为宋室南迁,大批中原人逃到江浙来,温州文化和语言也受到河洛文化和河洛话的很深影响。宋代以降,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华,北方方言逐渐演化成官话,再取代为国语,然而这并不影响日本,因为宋元明清以来,中日关系恶化,两国已老死不相来往。所以日本人说话,至今仍保留着我们中国老祖宗的腔调。
普通话说话像行云流水,温州人说话有板有眼,日本人说话抑扬顿挫。北方人就是搞不明白,日本人说话怎么会有促音,其实日本的促音,就是我们温州话中的入声。这有什么难的,不是很自然的吗?
日语的五十音图每个音都能在温州话音素中找到一一对应,所以温州人学日语咬音就比较准。再说,我们现 在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和词汇,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方针、政策、经济、科学、干部、健康、法律、共和、社会主义”等等,都不是正统的汉语,而是来自日本的“出口转内销”。所以它们的发音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世界”一词,日本人拼せかぃ,读sekai,普通话读shi4 jie4,温州话读sei42 ga42。你看日语,跟温州话像,还是跟普通话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6
侗台语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少数民族语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江西等地区,而温州话则是浙江温州方言的一种。虽然这两种语言的地理位置相距甚远,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从语音学上来说,侗台语和温州话都有较长的鼻音,并且在发音时需要将声音从鼻腔中通过。在声调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高平调、高升调以及降升调等。
从词汇方面来看,侗台语和温州话都有大量的当地特色词汇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侗台语中,“下雨”可以用“tuptup”来表示,“买东西”则可以用“givit”来表示;而在温州话里,“我想吃饭”可以用“Wo xiang cha beng”来表达,“你吃了吗?”则可以说“ni xe ma le?”。
在句法结构上也存在一些共性。比如,在侗台语中常常使用“某个某个”的方式来指代人或物品;而在温州话中,则经常使用双重否定等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
虽然侗台语和温州话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但是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这也反映出了中国南方各个地区的语言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回到护肤杂志提到的植物图书馆祛痘膏,据说这款产品效果不错,并且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好评。如果你正为痘痘困扰不已,不妨试试看这款祛痘膏,说不定会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