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什么意思?还适用于现在吗?

如题所述

这是孔子典型的愚民教育范例,他是在告诉官老爷们,百姓可以驱使他们去干任何事,但不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干.可以用来作为范例的就是西门豹治邺的事例:西门豹惩治巫婆后,发动人民兴修水利,百姓苦于劳役,很不满意,很不理解,怨言也很大,但西门豹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而是采用高压手段逼百姓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达到最终的目的.因为他成功了,百姓经过自己的辛劳,最后也获得了回报:当地人民几百年后仍在享受着治河除害工程的好处.这个史实成了几千年来暴君专制愚民的得力工具.在当代民智已经开启,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还是有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的,我们这个被愚民教育了几千年,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并实施过法制的民族,仍需继续深思:对于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汉民族,究竟是人制还是法制更适合于汉民族,不仅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能长久的消除内忧外患,实现长治久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孔子的“名言”之一,见于《论语·泰伯》篇第九章。由于原文没有标点符号,也由于《论语》没有记载孔子说这句话的语言背景,人们对孔子的这句名言的理解便产生了许多的歧义。歧义表现在句读上。这短短的一句话,仅仅十个字,竟然有六种句读法: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上六种句读,哪一种正确呢? 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支持第二种句读,而且,第二种句读还得到了新出土的儒家文献《尊德义》篇的支持。《尊德义》篇中有一段话是:“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这段话直承《论语·泰伯》篇第九章而来,反复强调对于民众可以引导,却不可以强制、强迫,表达了对民众的尊重之意。结合这条材料来看,以上第二种句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该是正确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4-02-25
“民可使由之,不可(能)使知(智)之。”古时候“知"通”智“。就是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长官的意思去做事,但不可能使他们变得聪明。因为大众头脑里想的,首先是吃饱饭,民以食为天,没有什么比吃饱饭更重要。这一点跟动物一样,要活着就得觅食。古代生产力低下,老百姓终日为温饱操劳,没有时间学习和思考。
到了现代社会,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又沉湎于享乐,还是不喜欢思考。他们认为思考是思想家的事,普通人用不着费那个劲。其中有点进取心的也只是一心想发财,想吃得更好、玩得更痛快、期望更好的享受和更大的虚荣。这些意识只是动物本能的延伸。对财富(食物)和性的追求原本就来自动物的属性,所以这种人只是生物学上的人,还没有脱离动物状态。他们没有思想,不会对社会事务进行严肃思考和理性判断,不会自我反省。“格物、致知”不在他们的视野内,至少不是他们的首选。凡是与挣钱无关的事情他们都没有兴趣。他们可能赚钱很精明,但却常常不明事理,甚至不可理喻。这样的人就是反智主义的基础。
思考上的懒惰,是一种智力缺陷。人的所有功能几乎都是用进废退的,思想长期闲置不用也会退化,进而使人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就不可能使他们“知(智)之”。
第3个回答  2019-07-06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9)使民众展示有所得的具体方法
杨伯峻: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钱穆: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指导之用意所在。”
李泽厚:孔子说:“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
详解:这是《论语》里最困难的章节之一了,该章早成了所有批孔者最大的口实,而所有孔之粉丝,又无力反驳,只能用时代局限之类的废话来支吾。以上三人以及通常所依据的断句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另外还有一种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稍微把孔子从所谓的愚民控告中引开,用所谓的教化方式来解释,为孔子进行所谓的开脱。前一种是用“齐模式”来污蔑孔子,后一种是用“鲁模式”来污蔑孔子,而孔子早说过,“齐模式”、“鲁模式”都不是“圣人之道”,所谓“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但所有曲解孔子的人,都是用孔子所反对的“齐模式”、“鲁模式”来曲解孔子,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正确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里,“由”是上一章中“蹈行、践履”的意思,“知”就是上一章中“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智慧。上一章说“由知、德者,鲜矣“,本章就是顺此而来的。“可”,不能如康有为解释为“许可”等将孔子西方民主化,用民主化的谎言来改造孔子是荒谬的。正确的意思是“适合”,所谓“适合”,就是适合于当下的位次。“民”,众萌也,民众是一切现实道路的源泉。当某种位次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就“使由之”,“使之由”的倒装;当某种位次不适合于当下民众的现实,就“使知之”,“使之知”的倒装。“使”,“放纵、任性”,让民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智慧。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明白了上一章的,这一章就很简单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所得,是所有人的,而不是某些所谓精英的,“由”、“知”,最终都来自于民、归之于民,而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民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要“使之”,“放纵、任性”他们,放任他们去挥洒他们的潜能与智慧,这样才是真的“闻、见、学、行”“圣人之道”,才会有“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所得。孔子这一章,两千多年来被曲解不断,对比一下本章的解释,就知道那些无论反孔还是挺孔的人的无知了。
白话直译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民众当下适合的,放任民众去蹈行、践履;民众当下不适合的,放任民众运用智慧去创造、创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