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百度文库里的精心整理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 这个 文档 求大神帮助

如题所述

1
现代文阅读鉴赏答题模式及解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

描绘类

提问方式
: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
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
+不好的效果。
或:
不行,
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
性格特征)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
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
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
我伸手欲揽其近前,
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
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

问:
“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
,为什么不说成
“
真是可爱的孩子
”
?

答:因为
“
好一个
”
比
“
真是
”
感情更强烈,
“
调皮
”
比
“
可爱
”
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不能。因为(
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不一致(
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

答题示例
:
“
记住:
想占便宜的人,
往往占不到便宜!
”
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
è®°
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
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
会让他吃亏!
”
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
)

问:文中的
“
告诫
”“
教训
”“
意味深长
”
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
: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
,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答题格式:
强调了„„突出了„„

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答题格式:
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示例
1
: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
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
催促人们赶快
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
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
节选自
2002
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

问:
怎样理解这一段中
“
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
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却又像飓风
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
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题示例
2
:
(
2004
年高考题)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
运用了什么手法
?
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
——运用了类比(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类比(比喻)为喝酒,将
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类比(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眼健康(有益创作)
,多喝则无
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
(没有作品发表)
。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
的批评作用。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
)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
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3
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答题示例1: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答题示例2:(2004年高考题)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答题示例3:(2004年高考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补充:
1.线索: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2. 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抑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人称等):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答题示例
2
:
(
2004
年高考题)
(1)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
——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
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
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2)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
法的好处。

——通过多方面的对比,
层层深入,
使
“文章憎命达”
的内涵更加丰富,
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答题示例
3
:
(
2004
年高考题)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
?
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
——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
写自己
“早已丢失了吓跑了”
。
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
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人称类

提问方式: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
,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
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
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
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
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
(
注:指长城
)
不再
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节选自
2000
年全国卷《长城》
)

问:
这篇散文中,
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
用第三人称
“
它
”
,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
A.
便于与长城对话,
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
“
由是人
们发现
”
而来,写的是
“
人们
”
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表达方式类

1
)明确五种表达方式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2
)确认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叙述方式

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
(
时间或空间
)
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3.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
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
,
(
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
)
使头绪清楚,照应
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
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
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
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都可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发
展,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感情基调,
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
表现人物。

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
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7
、写景技巧:动静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虚实结合、远近高
低;仰视、俯视、平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抒情、议论

1
、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
、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
、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
、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
、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
兴味,
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
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
叙为议提供了事
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
(
2004
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
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
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
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
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
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
母亲爱花,
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
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
于是,
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
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
桂花
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
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
三朵放在手心里,
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
我爱的也许并不
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
的世界》
)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
“
母亲的爱
花
”“
安静古雅
”“
珍惜的记忆
”
,最后整合答案。

答:
(
1
)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
2
)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
3
)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
忆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
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
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
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
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
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
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
我刚给她干活时,
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
——
文学青年。
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
显得无比的恶毒。
雇用我三个月后,
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
——
傻瓜蛋,
她说之所以没有解
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
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
他们是我的兄弟。
女主人上上下下
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
,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
——
农民。
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
农民并不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

问:文中的
“
女主人
”
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
——
农民。
(或无
比的恶毒地将
“
我
”
称为
“
文学青年
”“
傻瓜蛋
”
等)追问

不是这个

追答

老师啊,你不会自己去文库里面搜一下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