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藏第二大湖,为何无人开发?

如题所述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大部分区域位于西藏。在这里,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等众多山脉交汇,平均海拔极高,因此又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西藏不仅拥有众多高海拔的山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约3700个淡水湖泊,总面积达3700平方公里,咸水湖315个,总面积约为1.68万平方公里。在众多咸水湖中,以色林错湖面积最大,为我国第二大、西藏第一大咸水湖,面积达2391平方公里,仅次于色林错的是纳木错,其位于西藏中部,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总面积为1961平方公里。
纳木错的蓄水量高达768亿立方米,最深处可达120米,湖水清澈,经常能够看到大型鱼群在其中游动。据西藏水产局估算,纳木错年可持续鱼产量可达2000吨。然而,尽管湖中鱼类资源丰富,湖中的鱼类依然是“土枝弯著鱼类”,至今未开发利用渔业养殖,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纳木错在藏语中意为“天湖”,与羊卓雍错、玛旁雍错并称为西藏“三大圣湖”。纳木错的鱼类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冰川和雪山融水。然而,由于这里的旱季长达半年(11月到次年5月),年光照时间超过65%,以及全年风大,尽管从年可持续捕捞量上看,纳木错的鱼类资源应较为丰富,但实际上,鱼种类非常匮乏,只有两种鱼:纳木错裸鲤和异尾高原鳅。其中,纳木错裸鲤是鲤科裸鲤属下的特有种,仅分布在西藏纳木错,是纳木错中最主要的经济型鱼类。异尾高原鳅则是鳅科高原鳅属的鱼类,体型较小,经济价值不高,因此在纳木错的渔获捕捞中占比较小。
那么,为何纳木错这两种鱼类能达到年捕捞量2000吨呢?这与人为干扰较少有很大关系。首先,纳木错地理位置偏远,远离居民区;其次,纳木错在西藏被视为圣湖,当地极少有人会在圣湖中捕鱼;最关键的是,西藏主要以游牧为主,对鱼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这三个因素使得纳木错尽管鱼类种类稀少,但鱼群却随处可见。
那么,为何如此大的湖泊却不发展渔业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资源限制。作为一个高海拔湖泊,纳木错的水质虽清澈,但湖中资源有限,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资源稀少。其次,环境因素。纳木错海拔较高,冬季环境温度极低,不适合大多数经济型鱼类生存。第三,污染问题。投喂饲料和使用药物会对湖水造成污染,而纳木错作为圣湖,其环境保护尤为重要。第四,威胁本土鱼类。引入新鱼类可能对本土鱼类造成威胁,影响它们的生存。第五,保护纳木错的鱼类资源。目前,纳木错已进入禁渔期,以保护其鱼类资源。
尽管水生生物资源匮乏,纳木错的两种鱼类却能在其中生存。这是因为它们适应了高海拔、低温度和食物稀少的环境。纳木错的鱼类生长周期较长,繁殖能力较强,这是它们能在严苛环境中生存的关键。尽管纳木错湖资源丰富,但由于上述原因,至今未被开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