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施工缝?

如题所述

施工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施工工艺、施工条件受限等原因,将一个整体结构进行分段或分层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施工缝在概念上有别于设计伸缩缝或变形缝,但在现场施工时,有时施工缝和伸缩缝可以为一条缝。例1,一个桥墩,其墩身主体包含墩身、托盘、顶帽、垫石、牛腿等若干构成,实际施工时,因托盘、顶帽等不能与墩身同时浇筑,浇筑时按照墩身、托盘+顶帽、垫石等顺序施工,因先后施工顺序而留下施工缝,而此施工缝其实不是真缝,不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预留施工缝的解决方式一般是采用预留接茬钢筋+凿毛下层混凝土表面。例2,一个涵洞3米以下孔径,设计为3米预留一个伸缩缝,且基础平面设计为3米一个平台(流水面),实际施工时,采用涵节预制+吊装方式,涵节预制单位长度1米,而安装涵节时相邻单位涵节之间产生施工缝,而施工缝不会贯通基础,涵节之间采用砂浆或细石混凝土连接,不影响结构安全及使用;每3米时施工缝会与设计伸缩缝重合,涵身伸缩缝位置缝隙与基础缝隙贯通,采用相应材料及工艺处理,保障因基础或基地不均匀沉降而不影响结构的使用和安全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02
施工缝(construction joint)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浇筑,而在先、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所形成的接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先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先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墙应留水平缝,梁、板的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留施工缝。
⑴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⑵ 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 mm 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⑶ 对于单向板,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⑷ 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
⑸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⑹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楼梯上三步的位置,并垂直于踏步板。
⑺ 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竖壁上。
⑻ 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13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
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参考资料:《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
第3个回答  2014-10-02
就是用于热胀冷缩的间隙
第4个回答  2020-02-0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