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语,粤语,闽语都标榜自己是古汉语,为什么三者却不能互通呢?

如题所述

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虽然有“书同文”的政策,但是却没有进行“语同音”,所以中国历史上,汉字还是汉字,但是汉语的语音变化却非常的大。


我们今天的人如果穿越到汉朝、唐朝、宋朝,根本就听不懂当时的人说的话,穿越到明朝,江南地区的人勉强能听懂明朝的“普通话”,只有穿越到雍正以后的清朝,我们才能完完全全听懂清朝的“普通话”。

因为南宋以后,中国北方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经历了辽、金、元、清。中国北方的语音发生了极大改变,现在的北方方言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原雅音了。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江以北的人不断的移民到南方,所以今天的南方方言中,反而保留了古代汉语的语音,粤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更接近我们老祖宗讲的汉语。

粤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越国时期。南越国时期是古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秦始皇攻百越之时,中原大量的华夏族来到岭南地区定居,原来的土著居民则往山区和更南方迁徙,中原华夏族的到来,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当时中原地区的雅音,秦汉雅音融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音,形成了粤语语音,这是粤语形成的雏形阶段。

说完粤语,必须说一说闽南语,大批中原汉人进入闽南地区,是在西晋灭亡之时,这一移民事件被称为“八姓入闽”、“衣冠南渡”。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地区的汉人为躲避战乱定居今福建省,主要有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定居在福建沿海地区。在今天福建省的省会福州,林、陈、黄、郑四大姓的,占一半以上。因此闽南语是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雅言,但是闽南语内部的方言差别也比较大,有泉漳片、浙南片、潮汕片、大田片、三乡片等。

吴语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是吴越语和当时的华夏语融合而成的。在魏晋以后的几次移民大潮中,吴语的空间被压缩了,但是吴语的基本面貌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状态。吴语在明清以前,淮河以南的地区都是吴语,到了明清之际逐渐退缩的长江岸边,晚清民国之际,再进一步往南退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1

广东话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仅在中国就有4000多万使用者。由于它与珠江三角洲、中国人口众多、海外著名的“唐银”相距甚远,加上自其起源以来的2000多年历史文化沉淀,如果说“广东话没有文化”,那就显得太简单了,但可以得出结论,粤语是中国最正统的文化,最接近古代汉语。

但回首粤语发展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粤”字,指的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百越地区,不仅包括广东、广西,还有福建和浙江。只有明清时期,粤才专指江浙粤,近代才专指广东。也就是说,广东话在历史上的演变,广义上是指岭南语言的演变,而不是单纯的广东话的演变。一言以蔽之,陈小春说,用广东话读唐诗、宋诗和押韵是符合中国古代的。事实上,客家语、闽南语和吴语在这方面并不比广东话差。因为在北方战争开始时,南方语系依然存在,不仅仅是只有广东话。

当然,如果我们要区别吴话、闽南话、广东话,我们可以借用台湾学者邱贤聪,说闽南在秦前期更像河南话,而在秦时期,广东人保留了更多的陕西方言。客家话在中原汉族和山西汉族后被称为正统方言,古代汉语中也有一些音节。唯一不同的是吴语,它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吴国形成,南移时与中原人民融合。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国家在吴语区的古都南京定居下来,受战争影响小于粤语和闽南语,使吴语与中古雅俗语非常接近,并继承了中国古代雅俗共赏的韵律和文字框架可见,吴语与《广韵》、《七云》等古韵书极为一致。

但无论是吴语还是广东话,闽南话和客家话都离真正的古汉语很远,因为古汉语也在不断变化。最重要的是,古代汉语并不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吴语那样,意味着说一种特定的意义上的语言。虽然是吴语,但实际上是“十里异音,百里异音”,只能说与现在的普通话相比,在音韵上与古代汉语稍有一致,这就是唐诗宋词注重调性的原因,南方人比北方人更容易用方言读古诗 。

第2个回答  2023-08-21
谁告诉你不能互通,这3种语言可以互通,特别是闽南语区是可以同时听懂这些方言的(但是有个前提,吴语地界很广,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标志的,类似2广话(就包括闽南语,粤语等)其中广西还有壮族语言(你不能那壮族语言来对比)必须是同一语言系统的,闽南语人天生听得懂,吴语公认官话,粤语官话(但是他们第一次听模仿,吴语和粤语不一定能听懂,但是闽南语一定听的懂)
第3个回答  2019-09-26
吴语,粤语,闽语都是地方语言,地方不同民族不同,所以不能互通。
第4个回答  2019-09-27
古汉语也是分国家的,这是三种语言所以不能互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