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一辩陈词怎么写

没参加过辩论赛,第一次辩论不知所措,这次作为正方一辩,不知道怎么写一辩陈词,正方辩题是:太极是老年人专属运动!
我们正方的辩题是:太极是老年人专属运动!不知道怎么写一辩陈词。反方的辩题是,太极应从年轻时练起,

开篇立论,奠定整场辩论赛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 。

正文

主席、评委、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在校大学生,我国教育部规定:在校大学生即在高等学院存在学籍的学生,而创业,创业是指合理运用资源,以一定方式转化、创造更多财富的过程。

我方认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利大于弊,理由有三:   

第一,在校大学生主体属性,在校大学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优势。首先,大学生具有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同时,在校大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强的领悟力,自主能力强的特点。

其次,在校大学生有充分利用大学校园资源整合的优势。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校园里有各门专业的人才,有知识渊博的教授,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人力资源,因此,从大学生主体属性中看,在校大学生优势有利于创业。   

第二,创业的自我属性,创业是一个过程,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是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认识,创业有助于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消化吸收,累积工作经验。而大学生从创业中获得最大好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有利于在校大学生的发展,是利大于弊。   

第三,从政策方面分析,在金融风暴袭卷全球后,往往需要更多的创新产业来支助经济回暖。对于作为创新主体的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更有利于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很高的宽容和政策,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主体属性着眼,研究创业的自我属性,再配合现阶段的政策。我方重申,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2-10
“如果有好的素材可以追加分数”

我给你送素材来了:

这可是真实史料,还是蛮著名的

二战时希特勒屠杀中的幸存者马丁·内莫勒牧师的话:
当他们来抓XX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XX党人;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帮我说话了。

这就是所谓“独善其身”的后果

你说要“一辩辩词的框架”,

作为一辩,一定要开宗明义,把本方的观点鲜明地树立起来,
并且,你是反方一辩,紧跟在正方一辩发言之后,这时候,对方一辩的问题可能已经抛出来了,如果你单纯仅是读自己的稿子,而对对方的问题没有回应,容易陷入被动,因此,你必须猜测对方的问题可能来自那些方面。

同时,你提出的问题尖锐与否,是否有足够的“杀【】伤力”,也关系到整个辩论赛的走向

我觉得,你们可以强调人的社会性,只要人是生活在人群当中,就必然要照顾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如果仅仅强调自己,而不顾他人(注意,这里已经在偷换概念,把对方的“独善其身”,往“损人利己”的方向上推了一把),最终只能造成自己被他人,被全社会所遗弃……

并且,我认为,你可以大胆地提出就算是被困荒岛,独自生存的鲁滨逊,想要“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他还必须防范可能的食人族的袭击

为什么说,提及鲁滨逊是“大胆地提出”呢?

因为这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被对方拿去用,对方可以说“鲁滨逊只有自己一个人”,他想要“兼爱他人”,身边也没人可以被他“爱”。

如果被对方占了这个先手,我们回答起来,又要花费不少时间,
因此,不如把这个例子我们抢先使用,一方面说明,就算是在那种极端情况下,对方的观点也是有问题的,
(而且,准备在你的辩词中,自己更容易拿捏时间和语气,比在反驳对方的时候临时组织语言,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如果对方也准备了这个例子,我们先提了,会在评委和观众心中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有利我方的发挥,

就算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双方“兑子”,这个例子对谁都没有加分

以上,虽然不算是框架,但相信,是能够帮得上你的
第2个回答  2018-08-02
我觉得申论是这样:他不是你一天两天突击就能出来的,他是考的你日积月累的文字综合能力、现象的总结提炼能力和对时事的关心程度。 写申论关键是要分析出他的内在精神,一般来说给你的素材都是应该紧扣当前的社会大环境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01
呃 这个辩题我没打过 而且如果有原稿你大概也不可以用(你找得到,对方也找得到~)这里有个别的题目的一辩陈词 你可以借鉴下~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正如对方辩友所说,近些年来,一些网络文学、穿越文学等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诚然,这些通俗文学确实被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没有完全形成的青少年所喜爱。难道这就能说明这些通俗文学是最能影响我们的文学表现形式吗?我方认为并非如此。今天,我们邀请大家与我方一起进行一场探索之旅,揭开文学名著神秘的面纱,看看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开宗明义,所谓文学名著,“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其往往具有永恒的主题;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不仅读者广泛,而且能够经过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他们经过岁月沧桑而依然光彩夺目,饱受风吹雨打而依然风韵犹存。
而何谓通俗文学呢?正如鲁迅先生对通俗文学的评价:“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也就是说“通俗文学”是一种重在娱乐,重在消遣的文学表现形式,仅仅是生活中的调味剂。

今天,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的影响大”,我们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 从影响的持续时间来看。名著象酒一样,越久越香,通俗文学只是昙花一现,西方文学的开端荷马史诗,就影响了西方3000年,到现在还有人不断引用,而在中国,论语影响上千年,四大名著也影响了四百多年。五十年后,也许没有人会记得狼的诱惑,却不会不记得红楼梦。
第二, 从影响的深度来看。文学名著的影响,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如儒家经典《论语》,也许现在很多人都没有亲身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却深受其影响。《论语》思想内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方辩友如何还能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会大于文学名著呢?
第三, 从影响的广度来看。在地域方面,文学名著可以突破语言的障碍,受到多民族多文化的传承,如《百年孤独》出版之后被译成30多种文字出版,使世界各国人民深切感受到其巨大影响。在领域方面,文学名著可以影响到从历史、地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到政治、经济以及哲学。这些都是通俗文学所望尘莫及的啊。

综上所述,文学名著是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的明镜。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今天,我方愿借对方辩友一双慧眼,把文学名著的巨大影响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因为我方坚信: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远远大于通俗文学。谢谢。
第4个回答  2009-11-28
一般一辩陈词时间为三分半,作为反方一辩,你需要用半分钟的时间用简单的几句话反驳对方的中心观点,剩下三分钟再立论。
我暂时想到的反方论点,可以从自身、他人、社会三点立论。从自身来讲,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帮助他人,对自己也有好处。独善其身是为兼爱他人做准备,最终还是要兼爱他人。从他人角度讲,就是对别人有利,这点比较简单;从社会讲,可以实现和谐的目标,如果每个人只是独善其身,社会必是自私的,如果兼爱他人,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里可以借用墨子的观点“兼爱非攻”。
暂时想那么多,多指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