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旋回

如题所述

与新近纪相比,第四纪气候不仅有明显的降温,而且干、湿或冷、暖频繁地交替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变化周期(在第十一章论述)。这种周期变化的重要表现就是冰期(glacial period)与间冰期(interglacial period),雨期(pluvial period)与间雨期(interpluvial period)交替出现。一次冰期与一次间冰期组成一个气候旋回,在第四纪至少存在着几十个这样的气候旋回(图 2-4)。

1. 冰期与间冰期

(1)冰期

冰期是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降温,冰川扩大。冰期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冰川扩展 在冰期时,高纬度的冰川向低纬度推进,高山的冰川向低海拔扩展,陆地上的冰量可比温暖时期大几倍,如现代地球冰川覆盖面积为 14. 79 × 106km2,占陆地面积的 10% ,而在第四纪冰川全盛时期的总面积为 47. 14 × 106km2,占陆地面积的 30% 左右,是间冰期的 3倍。在冰期,欧洲、北美、西伯利亚都有冰盖覆盖,在中纬度的山岳上也有冰川发育,但现今很多地区的冰川都已消失。在中国,冰期时的东部山地可能发育有冰川,而目前的冰川只分布在西部的高山上。冰川的发育提高了地面的反照率,使冰川区气温进一步降低,气候变得干冷。在一次冰期中,冰川不断向前推进,其前缘达到最远或海拔最低并逐渐停止下来,这时称冰期的盛冰期(glacial maximum)。

图 2-5 欧洲中部在冰期的降温曲线(据西戈塔,1966)

生物迁移 由于冰川推进和气候变冷,生物发生大规模的迁移。生物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迁移,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移; 生物的迁移既可以是动物的迁移,也可以是植物的移动。如在冰期的时候,在北极苔原地区生长的仙女木(Dryas)可迁移到中欧地区。在我国,华北地区的哺乳动物可迁移到云南地区,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Coelodon-ta antiquitatis-Mammuthus primongenius fauna )中成员可迁移到现在的亚热带地区,一些生长在华北高山上的云杉和冷杉可移至北京平原区。在中纬度地区,冰期时草原植被扩展,而森林植被萎缩; 在间冰期,植被的发育情况正好相反。

全球降温 冰川发育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气候变冷。在冰期,全球的年均气温比现今低 5 ~7℃ ,以中纬度地区降温最显著,如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最大下降量可达 8~13℃,中欧地区年均气温下降 10℃(图 2-5),北京地区下降可达 8~12℃。越往低纬度地区,降温幅度越小,在热带雨林地区降温仅有 2℃。在末次盛冰期,北大西洋表层水温约下降了 12 ~18℃,西太平洋下降了 10℃,赤道水温降低约 2℃,尤其以南、北纬 60°降温幅度最大。

图 2-6 末次冰期与现代气候带图(据 Holmes,1965; 转引自曹伯勋等,1995)

降雨的变化 在中、高纬度地区降雨减少,降雨量比现今减少 14%,蒸发量也少 15%。我国的黄土高原,降雨量比现今减少约 50%。但在西风带,降雨量是增加的,如美国的西南部,冰期时的降雨量高于间冰期。

气候带的移动 由于全球的降温,引起气 候 带 在 纬 度 和 高 度 上 的 迁 移(图2-6)。在末 次 冰 期,欧 洲 冰盖 的 南 界 从北纬 N77°南移到 N55°,北美的冰盖也推进到 N38°,从而 使 苔 原带由 N69° 移 至N45°。我国 沙 漠-黄 土带 的 南 界 可 达 杭州-南昌-长沙一线,现今大部分亚热带地区被北温带所占据。雪线也大幅度下移,在末次冰期,青藏高原的雪线下降值为900 ~1500m。

海平面下降 第四纪的冰期,可引起海平面下降,但每次下降的值都不相同。在最后的两次冰期(里斯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的下降值最大,最低可达现今海平面以下130 ~150m。

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 在冰期中还存在次一级的冷暖波动,称为冰阶和间冰阶。冰阶(stadial)是冰期阶段中冰川发育、气候更为寒冷的阶段; 间冰阶(interstadial)是冰期中相对温暖冰川退缩的阶段。冰阶和间冰阶持续的时间不长,约在万年的尺度上。

(2)间冰期

间冰期是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间冰期持续的时间比冰期长,第四纪的大部分时间为间冰期,而少部分时间为冰期。间冰期的表现与冰期正好相反,如冰川退缩或消融,生物向北迁移,全球升温,降雨量增加,气候带北移,海平面回升等(表2-1)。

表 2-1 间冰期时地球表层系统的响应

冰期与间冰期主要依据冰川的活动进行划分,比较适合中、高纬度地区。而对于在低纬度地区和大洋中,没有冰川活动就不适宜用冰期和间冰期的名称了,但在气候上还是有冷暖波动的响应,像这些地区就常用冷期(cold period)和暖期(warm period)代之。

2. 干旱期与湿润期

干旱期(dry period)是指在冰期,冰川扩展,极地冷高压反气旋向中、低纬度移动,降雨带南移,冬季风加强,使中、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得干冷,降雨减少的时期。在这一地区将发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响应,如湖泊萎缩或咸化、盐类和碳酸盐类沉积增加、水位下降、沙漠扩展、森林减少、草原扩大等。

湿润期(humid period)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气候湿润的时期。当高纬度处在间冰期,冰川退缩,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移动,夏季风加强,降雨带北移,在中、低纬度地区降雨增多,气候变湿变暖。在此时,湖泊扩张、水位升高、水体淡化、沙漠萎缩、黄土堆积速率降低或停止而发育古土壤、森林扩大等。

3. 雨期与间雨期

雨期 是指在 N15°~N30°的地区,当高纬度地区处在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南移迫使N30°以北的湿润西风气旋南移,造成该区降雨增多的时期。因此,该区在这个时期湖面上升,水体淡化,沙漠收缩。这种现象主要见于北非和美国西南部。

间雨期 是指同处在西风带地区,位于两个雨期之间的降雨减少的时期。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北移,而湿润的西风气旋北撤,上述地区又被副热带高压控制,降雨减少,气候干旱,出现湖面下降,沙漠扩展。

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雨期与间雨期是气候变迁中不同地区的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见表 2-2。

表 2-2 冰期与间冰期、干旱期与湿润期和雨期与间雨期的对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