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一、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二、
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三、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余娴熟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的笔法、镜头特写等多种手法,这对于烘托主题,使文章内涵更深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叙事的小说化特点。
余深谙中国人的阅读习惯,他凭借小说这种文体,使他的作品为广大读者所接受。首先小说的要素之一是故事,余是一个比较善于构建故事,甚至是很多传奇色彩很浓的故事,如《莫高窟》写到乐尊;写《上海人》,思绪飘逸,引叙出徐光启的故事,进而更深意义阐述上海人文化性的构成;其次小说的要素之二是细节。余的散文中常常见到栩栩如生的描绘,靠细节构筑成优美深邃的诗情画意。
2)
余散文中的剧场效果
余在创作文化散文之前是从事戏剧理论创作,对于戏剧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在他的文化散文中,他融会贯通地运用了戏剧效果。他也曾说:我在散文中追求的场景,会使有些段落写法上近似小说,但小说的场景是虚构的,而我的散文中的情景,则力求真实。这些话我们可以从《文化苦旅》中找到印证,如《都江堰》那久久伫立的仪态,复杂的心理情绪都可作为剧场的一个场景。还如《白发苏州》、《信客》等篇章,只要略改一下就可搬上舞台。因此,这些经过艺术处理的文章,充满了阅读张力,常能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境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余秋雨的散文有很强的文化反省意识,在历史的回溯中感叹文明的兴衰,在对古代踪迹的探寻中思考知识分子的使命和命运。《文化苦旅》即是一个对于中外优秀的人文遗产曾经作过全方位地、深入地体察与辨识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两千多年文明进程中的“文化苦旅”——他们的苦难、抗争、业绩与失败,从而不仅为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而且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悲剧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从《风雨天一阁》中天一阁藏书楼的创建和它代代相传的历史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独特而艰辛的流传方式与中国人坚韧的文化良知。正是当时的蛮荒之地,使“柳宗元成了一个独特的形象”。从它的文化人格里,余秋雨联想到了中国文化的灵魂:“惟有在这里,文采华章才从朝报奏折中抽出,重新凝人心灵,并巍成方圆”,“世代文人,由此增添了一成傲气三分自信,华夏文明才不至于全然黯淡。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在《莫高窟》中,余氏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用大段文字倾吐、宣泄他对唐代壁画艺术魅力的由衷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同时,他也深刻地批判过封建社会的“贬官文化”、“隐逸文化”与“夜航船文化”(见《柳侯祠》、《西湖梦》、《夜航船》);他由衷地崇敬康熙大帝的雄才大略,愤怒其继承者的昏聩无能(《一个王朝的背影》);他惊讶、赞叹中国文化的异质因素“商业文化”的崛起,又满怀惋惜地勾勒这种文化的没落、灰飞烟灭(《江南小镇》、《抱愧山西》)。余秋雨大多数散文作品以记游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他总是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从而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沉重感和沧桑感。他把有着许多古代文化积淀,穿越时空、交汇古今的山水称为“人文山水”。在文中他所作的也不是一般的文化评述,而是在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下,抒发审美化的人文意义。余秋雨发挥了学者兼作家的优势,以感性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让山水风物的人文内涵奔泻而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7-26
余秋雨(1946~),以文化散文特有的精神承载和审美风度,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坛乃至当代中国文化领域的一道风景。被戏称为:穿行于历史的文化苦旅之中。
一、余秋雨的散文,在百年乃至几千年的文化走向上立定,重拾困扰着若干代人的重大课题,避开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羁绊,直指民族心灵的深处。他的散文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基调,又以冷峻的理性为主导,对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进行了苦心孤诣的梳理和显扬,并以富有感召力的形式宣示:文化传统中蕴含着合理因素,要完成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民族文化人格的重塑,不能脱离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在以深沉的理性之光照见了传统文人由入仕而平庸的无奈与悲哀,照见了官格与文格的严重背离,同时也以无限的深情歌颂了那些因遭贬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价值的文化名人。同时自身也一直固守着他作为文化人的防线,并以生命之旅的方式做了一次文化苦旅、
三、抱着“对美的祭奠”的态度,以冷峻的理性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汰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