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和蒙曼为何从国学大师沦为文化小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国学大师沦为文化小丑,沽名钓誉注定不会长久,这个说法我完全同意!当于丹成为国学大师后,为了获得名誉她已然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此时,于丹的“鸡汤式”解说只能忽悠一些对国学了解不深的人,当这套华而不实的说法到了专业的舞台上时,一切就都不攻而破了。

众人皆知,北京大学是国内一所高等学府,学校里的学子都是知识修养颇高的人,对于国学自然也是无比追崇。一次,于丹受邀参加北京大学的演讲,身为一位国学大师她却是身着较为暴露的裙子上台演出,此外,从她开口的第一句“我代表大家”就使自己的徒有其表显露无疑。

要知道,在北京大学最不缺的就是知识渊博的学者,于丹的演讲在专家看来不过就是哗众取宠,空有其表。因此,于丹演讲到一半就被众人轰下了台。至此,于丹的国学大师形象不攻自破,沦为了“文化小丑”。

继于丹之后,蒙曼成为了有着“小于丹”之称的国学大师,两人虽然成名时间相差十年,但是结局却是殊途同归。在蒙曼名利双收之后,她也成为了一位沽名钓誉的国学大师。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蒙曼对诗词的点评和讲解都十分精辟,这大部分归功于蒙曼自身的文化底蕴,只可惜由于她过于追求名誉,因此导致她逐渐迷失自己身为一个学者的本心。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二场的舞台上,蒙曼在讲解《悯农》这首诗时,竟将农民夏天耕种解释成是在春天耕种,一时之间蒙曼的言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此外,还有专家点评她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解也是十分浅显,同时在点评上也接二连三出现错误,并没有具备一位国学大师的知识底蕴。最终,蒙曼也像于丹一般从国学大师沦为了文化小丑。不得不说,想要成名容易而想要长久的成名就需要付出无限的努力,如果成为了沽名钓誉的人,那这种成名注定是不长久的。

现如今,从于丹到蒙曼,两个人都从国学大师沦为了文化小丑,两人的行径也是在警醒更多的学者,想要获得功名必然要付出同等的努力才能成为人上人。

于丹与蒙曼,从盛极一时的国学大师到成为沽名钓誉的文化小丑,她们经历了从神坛跌落到底端的大起大落。出身书香世家的于丹和蒙曼却被一时的名利迷惑了心智,才会急功近利,失了一位国学大师的本心。因此,名誉固然重要,文化底蕴也不可或缺,没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就成为不了国学大师。

文化是每一个国家的知识底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是以,对待国学我们更应该是怀着敬意去解读,而不是胡乱曲解。学海无涯,人的一生应当是在学习中度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最终才能获得最真的功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