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每天都要读书?

如题所述

偶然看到了俞敏洪2015年在东南大学的一篇演讲,真心感受到坚持读书的人所拥有的强烈的自律品格。为此,将其中关于读书的部分摘录出来,并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传播有价值的正能量。摘录的部分来自《俞敏洪:3个月读了60本书,我为什么还要每天读书?》。一、俞敏洪的演讲:年轻人要学会读书、交友和独立行走关于读书,其实我读得也不多,但有很好的看书习惯,同学们肯定没有我忙,我从今年1月1日到4月,总共不到3个月的时间,我一共读了接近60多本书,都是真正给人带来思考的书籍。我读的都是历史书、哲学书、还有现代商业潮流和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书。我已经做了三万多字的读书笔记。所以说,人生是要学习的。
有人问我,俞老师,你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因为确实只有书中的思想才能够引导你走向未来。大家都知道人是一个受思想指引的动物,你的思想走到哪里就会走到哪里。如果你的理念觉得你是一个自卑的人,你就是一个自卑的人。理念要从内心中深深地相信才行,你要是表面相信,实际不相信,就会形成性格分裂。我是真实地相信,当你的理念改变了,你的思想改变了,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因为只有思想创造现实,人是靠这样的思想创造现实,通过现实倒过来再丰富人类的思想。所以,你一定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自己的理念变得先进。那么,理念如何来呢?理念从三个地方来:读书,交友,行走。其中,一定要大量的读书。
要读各种各样的书,海内外的,英文不会,就看中文的。现在所有的优秀英文书籍一经出版,一个月之内都会有中文版面世。同学们需要大量地读书,海内外的书都要读。什么书都拿来读,这样多种思想冲击碰撞以后,你才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就能成为世界上优秀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学们,你们一年读50本书应该不多吧。我在北大的时候一年读200本书,我读书的速度还是比较快。你们就读50本书,因为你们现在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谈恋爱什么的,但也不能忘了读书。(演讲的其余部分请见原文)

二、自己的思考:知识,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提升品质
今年3月9日,坚持日更的第15天。如果从去年12月9日算起的话,近三个月(包括一个寒假在内),寒假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但那3个月我也才读了47本书。而且我以为这个速度已经是我目前所能达到的极限了,在我目前所掌握的读书方法里面,我认为我已经用了很恰当的方式、我自己能掌控能力、能不耽误理解的阅读速度来进行阅读,但也才是仅仅47本。
真的是无法想象,像俞敏洪如此事务繁忙、时间珍贵的人,他竟然3个月还能读60本书,平均1.5天读一本,而且根据他的演讲内容,基本上一本书应该在300页、20万字的篇幅。真的是应了那句话:不怕你不努力,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努力。原本我们就比类似俞敏洪这样优秀的人才有很大差距,却又在读书上落下了更多,再不读书,何以立足。
以前我们一直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看着俞敏洪、马云等等类似的成功历程,好像确实是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成为时代浪潮的弄潮儿。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及不断的自我思考。我认为:读书其实并没有改变命运,但却提升了我们的品质。这个品质包括两个:个人品质和生活品质。
读书提升了我们的个人品质。常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显得器宇不凡,书卷气息扑鼻。曾国藩曾经总结出一句话“惟读书可以改变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读书人的气质,就是在连绵不断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养成的。有些人从外貌上看毫无魅力,然而读书里的精神世界确实充实、丰满的。读的书多,知识就越来越渊博,精神就不断充实,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读书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通过不断读书,能够提升对生活的感受。读书会使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眼光更加敏锐,可以发现生活中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美丽,感受到不读书时发觉不到的芬芳。同样是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读书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者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不济,也能说个:天边的晚霞映红了你美丽的脸庞,傍晚的微风轻拂过你湿润的发线。而不读书的人呢,却只会说:我去,今天这夕阳真美!快看,那还一只大鸟。对不起,我不要做“大鸟”,我要做“孤鹜”。

读书行万里 梦想走千城 微信公众号【千城Slash】 ID:Diversified-life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1

“个人再独特的经历,都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体验一生难见的广阔天地。”

一直想说的话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不要告诉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亲爹妈都不会信。也别说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放下书本做点别的,比读书更快更直接。当然,我不是指某种类型的动作片。

撇开考试教材,读书基本和“有用之用”无关。但读书有趣味,涨姿势,助谈资。

譬如我最近在读日本讲谈社的十卷本《中国的历史》。里边讲到信史之前的神话时代,有三皇五帝。在苗族和瑶族的传说中,属于三皇的伏羲和女娲是一对亲兄妹。他们非但近亲结婚,还引发了雷神之怒和大洪水。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伏羲和女娲藏身葫芦之中,得以幸存,成了人类的先祖。

看到这里,我笑了半天。以后要是上饭桌,有人聊起历史,或者说到葫芦兄弟和蛇精,我就能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们都是这对蛇精“葫芦兄妹”的后代。

我有隐约的体会,人越长大,对外部世界的好奇越少。小时候有十万个为什么要问,到了二十多岁,对历史和人性略有洞察,反倒不再兴致盎然。

有一种说法是,“很多人三十岁就死了”。这说的不是肉身的幻灭,而是精神的封闭。不读书,恰恰是自我重复的开始。时时从书籍中获取新知,能确保我们不至于让时代甩在身后。

如果这样还太功利,接下去要说的更美好。

我们常常被科学主义和唯进步论洗脑,认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可技术的迭代蜕变固然令人欣喜,智慧是否增长,却仍有疑问。

德国有个哲学大牛叫雅斯贝斯。他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一个叫“轴心时代”的概念:说是古代中国、希腊、印度以及西亚地区的贤达智者,譬如孔子、譬如释迦牟尼,一度扎堆出现,构成了文化突破的“轴心时代”。哪怕是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仍旧生活在“轴心时代”的思想庇荫下,做的蠢事也未必比当时更少。

和以往的人类相比,我们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我很赞同莱辛说的一段话:所谓人的成长,其实是“不断发现个人独特的经历原来都只是人类普遍经验的一部分”。而书籍,恰恰是人类普遍经验最常用的载体。

开图书分享会或者做讲座,很多小伙伴问我,为什么想到写情感?我就煞有介事地模仿学姐“艾格吃饱了”的名言:“关于食物,我不是比你懂得更多一些,只是比你花了更多的冤枉钱。”当然,“食物”两字用“恋爱”代替。紧接着,常常就有人追问:“那为什么大家看你的文章,都觉得你是女的呢?”

因为我读杜拉斯,读波伏娃,读简奥斯丁,读伍尔芙,她们为我提供了参差多元的女性视角,让我超越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爱情。我也读曹雪芹,读茨威格,揣摩这些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

如果没有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我可能要很久才能想明白:

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不是所有滋味都有时间品尝,不是所有南墙都要亲自去撞。前人浩如烟海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在生活中邂逅的灵光,引领我们走出冗余的歧路,通向深刻的去处。

而且,一生再长,能到的地方,能看的风景,毕竟有限。可书籍缔造的自由世界,却很少有阻碍。因为想象是不会碰壁的。

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拉丁美洲,可是马尔克斯、略萨和科塔萨尔笔下那个躁动的、魔幻的、诡谲的、绮丽的世界,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之中。万一有天我到了,那也不叫旅行,叫返程,返回我想象中的天地。

第一次读博尔赫斯的短篇,尤其《小径分叉的花园》,翻完都傻了,原来小说的结构可以如此精巧。第一次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愣了半天,原来人类的脑洞可以大到这种程度。第一次读福柯的《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真的很久没回过神来,原来对权力的理解和批判,可以从这种角度展开。

当然,不读这些,也不影响生活。可我总想着,有机会吃绝味佳肴,有机会看人间胜境,有机会领略人类最敏锐的头脑为我们准备的思想盛宴,就这么错过,实在太遗憾。

我从来不觉得,读书比不读书高级。阅读不是趣味的专制。纯文学没资格嘲笑类型小说,学术书和普及本也不是鄙视链意义上的差别。读书首先是自愿的行为。

但书籍建立的心灵世界,能够予人的滋养,是许多事情无法带来的。同样是一辈子,一个有精神乐园可以徜徉的人,对笑与泪、喜与悲的感悟,会更真切一些。

前阵子看一个读书类大号发起的投票,其中有一道多选题:“您平均每月读几本书?”选项是:1本都不读。1-2本。3-4本。4本以上。

在5万多名投票者之中,选4本以上的人,仅有10%。选择1本不读的,有16%。看了内心挺复杂的。

有一幅漫画曾经很打动我。

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中间这个人。而漫画却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认为世界不够好,或许是因为看的书还不够多。

最后分享一个亲身经历。

大家都说“新闻无学”,我却在这个专业上读了7年。每隔一阵,就会有人问我,新闻系研究生读3年,大好青春浪费了吧?

我都会真心回答他们:天天在图书馆里看闲书的3年,是我迄今为止最快乐的时光。

这样看世界有点意思,微信公众号:傅踢踢 微信id:futeetee

第2个回答  2017-09-26

      自古以来读书,都是一项非常光荣的事情。读书可以启发我们的智慧,读书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读书可以陶冶我们的品质,读书可以使我们明白人世间的道理。在古代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美誉。因为知识是全人类的营养品,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知识可以促使我们从一个时空与另外一个时空相互的联系。

       

      读书到底能够改变什么呢?从一个人而言,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当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够了解书中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够了解书中所阐述的人世间的哲理。读书可以使我们明白,做人做事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读书可以使我们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精神状态。书读的多了,我们就泯灭了过去的那些浮躁的气质。慢慢的变得文雅起来。读书可以使我们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的方式和方法。

      读书让我们懂得,和别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遵守社会的契约,懂得说话的方式。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的非常的多的人,说起话来总是一套一套的,而且十分有道理。书读得多的人往往能够看清世间一切现象的本质。读书可以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点。慢慢的纠正自己的毛病,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大众都有用的人。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书可以改变我们整个的气质状态。

      

      读书可以使一个家庭变成书香型的家庭。读书可以改变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气质面貌,使他们脱离那种俗气市井的生活状态,慢慢的进入到文明人的行列当中。读书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的丰富,使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更加的透彻。读书可以使我们有自身的内涵素养,使我们对整个社会都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

      

      读书能够改变整个国家的气质。是一个国家呈现出非常好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实践证明,凡是尊重知识,尊重读书人的时代。往往是诗词歌赋,发展最为繁盛的时代。往往是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非常富裕,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恬静气象的时代。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书香型社会的构建,你我有责。

第3个回答  2017-10-15

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多读书对今后的生活与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鲁迅先生在少年时代的时候求学于三味书屋,何为三味?便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书中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能拓宽你的眼界,还有很多道理让你受益匪浅。很多事由不懂到熟练,都是一个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读书就像是一个实用的工具,能使你弄懂不明白的地方。

比如之前我还是个电脑小白,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怎么办,可我阅读了一些计算机的书籍之后,就能很轻松的知道根本原因出在哪儿。

不仅仅如此,读书还能提升一个人的涵养和气质。有才华的人一般都阅读过大量的书籍,他们从书籍中汲取的知识后转换成自己的东西,从而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书籍更像茶,读的越久沉淀得越香。从字里行间中感受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度、不同层面的人和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快乐的事。

我外公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他喜欢读每日早报,然后将有意义的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贴在本子里然后制作成不同方面知识的书。有的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我们应该要做到喜欢汲取知识而读书。

不要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你慢慢地体会那些文字和片段,找到你感兴趣的内容,让读书变成快乐的事情。读书有益的方面还有很多,它能帮助你在生活和工作里更顺利更轻松,也能让你从忙碌中解放,在书海里徜徉,放松精神。

第4个回答  2017-10-13

是啊,我们都是成年人,为什么要读书呢?其实完全可以不读书的,而我之所以每年要读一百多本书,是因为读书读的多了会有这些好处

1.书读的多,你可别骗我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骗局"

自己骗自己,例如:首因效应,吊桥效应和自我预言等等的认知偏差;

社会上诸多的套路,例如:宜家效应,从众效应和互惠原理等等,它们的出现会影响到我们的自由选择。

还有来自身边人的众多“常识”,例如:考不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你缺钱了就要省点花。看书有什么用?

然而我书读的多,你可别骗我,不然你会被我打脸的。

2.世界更精彩

一个读书读的多的人,可以借他人之手“活上千年”知道过去的历史,知道现在的发展和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一个读书读的多的人,好奇心会得到充分的满足,了解越多越知道世界的精彩;一个读书读的多的人,会发现其他人发现不了的机会,人生又会多了更多可能性。世界真美,我还不想老去。

3.会变的更有人格魅力

一个读书读的多的人,在为人处世中会有一个好人缘,在别人看来的两难选择,在他看来很容易解决。在处理一些事情中,也经常完成的会比别人快,别人能做的,他们会做的更好。别人做不到的,他们却还能做到。这世上没有比读书更令人开心的事情了。

我是大头书生,一个每年读书100本,一读书就头大的阅读者,欢迎一起交流沟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