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雨景象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冻雨多发生于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是一种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冻雨是由过冷的水滴组成的,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淞会压断树木、电线杆等,严重影响通讯与交通,与人们的出行安全。

入冬时,有时由于气温过低,雨落在物体上就会立即结成冰,老百姓习惯于称这种现象为“滴水成冰”。这种雨在气象学上叫“冻雨”(它的凝聚物叫“雨淞”)。它和人们常说的一般水滴不同,而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在云体中它本该凝结成冰粒或雪花。由于冻结必需要有冻结核,所以它为了找冻结核,碰上物体就能结冻。

冻雨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低温,“冻雨”落物体或地面上,随即结成一层外表光滑的薄冰。由于温度过低,冰就会越结越厚,结聚过程中还边流动,边冻结,结果便制造出一串串钟乳石似的冰柱、冰穗(俗称“冰挂”),它们晶莹透亮,遇上阳光,放射出五彩光芒,煞是好看。然而,当冻结到一定的厚度时,它的重量就会超过物体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要想形成“冻雨”,要想使过冷却水滴降落到地面上,就离不开特定的天气条件。近地面2000米左右的空气层温度稍低于0℃;2000米至4000米的空气层温度高于0℃,比较暖一点;再往上一层又低于0℃,这样的大气层结构,使得上层云中的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掉进比较暖一点的气层,都变成液态水滴。再向下掉,又进入不算厚的冻结层。当它们随风往下落,正准备冻结之时,接触到冰冷的物体,立刻就会变成坚实的“冻雨”。

随着雨滴不断地打落在那些已经结了冰的物体上,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一条条冰柱。太阳出来后,在阳光的照跃下的冰柱闪闪发亮,分外妖娆,冻雨给人们增添了秀丽动人的景色。但它造成的危害也是十分严重的。如电线上结上冰凌后增加了重量、遇冷会发生收缩,使得电线绷断,导致通信和输电中断事故;农作物遇到冻雨后被冻伤、冻死;如果地面上结冰,就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如果持冻雨持续出现时,其危害性是极大的。

冻雨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但它毕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危害性。电线结冰后,遇冷收缩,加上冻雨重量的影响,就会绷断。有时,成排的电线杆被拉倒,使电讯和输电中断。公路交通因地面结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大田结冰,会冻断返青的冬麦,或冻死早春播种的作物幼苗。另外,冻雨还能大面积地破坏幼林、冻伤果树等。冻雨厚度一般可达10~20毫米,最厚的有30~40毫米。冻雨发生时,往往会伴随着大风,所以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通讯和输电线路破坏力更大。

气象专家对冻雨的分析表明,冻雨是一种在特定的天气下产生的降水现象。在此期间,江淮流域上空的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都很强,地面有冷空气侵入,1500至3000米上空又有暖气流北上,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自上而下分别为冰晶层、暖层和冷层。即3000米以上高空大气温度往往在-10℃以下,2000米左右高空,大气温度一般为0℃左右,而2000米以下温度又低于0℃。1月上旬至2月上、中旬是冻雨的多发期,开始时具有北早南迟,山区早、平原迟的特点,而结束日则正好相反。

冻雨的起始期与结束期也与地势的高低有关,如山区的地势较高,其冻雨开始就早,结束就晚,冻雨期略长。如皖南黄山光明顶,冻雨一般在11月上旬初开始,次年4月上旬结束,长达5个月之久。据统计,江淮流域的冻雨天气,沿淮淮北2~3年一遇,淮河以南7~8年一遇。但在山区,山谷和山顶差异较大,山区的部分谷地几乎没有冻雨,而山势较高处几乎年年都有冻雨发生。冻雨所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严重时会把房子压坍,也会影响到飞机空气动力性而导致飞机出事。

我国也是冻雨这种灾害性天气多发生的国家,如发生在2010年2月24日至25日凌晨发生于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的冻雨。这次冻雨是是当地自1999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它造成沈阳至北京的几列客车停运,同时也造成了沈阳北部地区部分供电、供水停止。

针对冻雨造成的巨大危害,我们要想办法及时消除冻雨带来的危害。采取的办法主要有在冻雨出现时,发动输电线沿线居民不断把电线上的雨凇敲刮干净;在飞机上安装除冰设备或干脆绕开冻雨区域飞行。对于公路上的积冰,及时撒盐溶冰,并组织人力清扫路面。如果发生事故,应当在事发现场设置明显标志。在冻雨天气里,人们应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外出,要采取防寒保暖和防滑措施,行人要注意远离或避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辆。尤其是司机在冻雨出现的天气里一定要减速慢行,不可超车、急转弯,还应安装轮胎防滑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