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坑杀”是不是就是活埋?有多残忍?

如题所述

每每读到那些战场厮杀的场面,都忍不住让人热血沸腾,但想起那堆着的累累白骨,又刺得人心酸。他们曾经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为了保卫国家,才上了残酷的战场,面对生死,唯有拼死一搏才有一线生机。当然,两军对垒,并不是杀得多就能赢,也不是杀得少就一定输,而是要看双方将领的军事能力,所以无论哪一方胜利,总有一方会沦为俘虏。


至于如何对待那些战俘,那么被收编,要么充奴隶,要么服劳役,要么直接被坑杀等等,其实无论哪种,都不是最好的结局,而里面的坑杀无疑是最坏的一条路。明明已经表示投降,却还要赴死,这种形式的牺牲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屈辱,但却也无可奈何。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起这种坑杀降兵的事件,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白起的长平之战和曹操的官渡之战。


很多人一听到“坑杀”就以为是被活埋,其实际上并非如此。现实情况可能比这个更残酷。就拿长平之战来说,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被白起包了饺子,最后走投无路只能选择投降。面对这么多的降军,白起真要将他们全部活埋,那得挖多大的坑呀。更何况比起活埋,40万之众还不如殊死一搏,说不准还能拼出一条活路。再说活埋对白起来说没有任何好处,那他会选择坑杀,肯定是这种方式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史记》记载:“坑杀”一词记作“阬杀”,当时的“坑”字并未出现,“阬”字的释义也并未是“挖坑”,该字,在古代典籍中解释为:“阬,门也。”所以说“阬杀”并非我们一般认为的挖坑活埋,而是一种“京观”筑造行为的称呼,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屠杀俘虏或无辜平民后,将尸体一层一层堆积起来,每一层都用黄土隔绝,最终形成一个门楼似的建筑物。采用这种屠杀方式,尸体的多少决定了京观的高度,越高给的恐惧感十足,所以也成了统治者震慑敌军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策略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上面说的长平之战就是用的“坑杀”,用40几万人堆积而成的京观,那种场面可想而知。当然,这场战役也成功让白起成了闻风丧胆的人物,进而推动了秦朝统一天下的步伐。还有在《后汉书》中记载,官渡决战后,曹操怀疑投降于他的一支袁军的忠诚度,所以就干脆将他们全部“坑杀”。而司马昭在攻破寿春城后,也将投降的吴军尽数“坑杀”。


这样的例子在五代十国、唐朝、明清时代都有出现。可见,“阬杀筑京观”是古人震慑敌军常用的伎俩,还能杜绝隐患。可是那些被坑杀的俘虏又何罪之有,或许他们在临死前都会后悔投降吧。

虽然这样的场面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那些曾经堆积如山的铮铮白骨也早已随风而散,但却深深印在世人的心中。所以,面对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更要懂得珍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8
“坑杀”原作“阬杀”,并不是活埋,而是将敌军尸体堆积,一层尸体一层黄土覆盖,这样堆得越高对敌军的震慑越大。
第2个回答  2020-09-08
中国历史上的“坑杀”就是活埋,挖个大坑,把活人扔进去,再用土把人埋在坑里,非常的残忍。这种杀人的方式残忍到让人不敢直视。
第3个回答  2020-09-07
是的,坑杀就是活埋。坑杀非常残忍。它让活人直接埋入坑中,让活人在痛苦中受尽折磨而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