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宝石的光学特性

如题所述

宝石的光学特性是评价和鉴定宝石的重要标志,是宝石在光的作用下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以及干涉和衍射所产生的综合效果。

一、颜色

宝石的颜色是光照射在宝石上,经过反射、透射、折射、漫反射以及选择性吸收等作用后,剩余的可见光的组合。颜色是评价宝石最直观的特征,影响宝石的价值。

1.颜色的成因

宝石的颜色是宝石对自然界中可见光选择性吸收后的补色。宝石的颜色取决于光源。白光由7种不同的色光混合而成(图1-2),当宝石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色光时,则反射或透射出这些色光的补色(图1-3),宝石就呈现出颜色。如照射到宝石上的白光中的绿光被宝石吸收,宝石即呈现绿色的补色——红色。当光源发生变化时,人眼感知到的宝石的颜色就会发生改变,宝石基本的体色不会发生改变,只是因为宝石对光源进行了选择性吸收后剩下的光发生了改变。另外,光波的多次反射、散射、干涉等作用也可以影响宝石的颜色。

图1-2 可见光中的七色光与波长

2.致色元素

宝石的颜色常由一些元素导致,被称为致色元素。致色元素常见的有钛、钒、铬、锰、铁、钴、镍、铜这八种过渡型元素(表1-1)。当致色元素为宝石化学成分中的主要成分时,宝石为自色宝石。自色宝石是由化学成分中的主要成分致色,是由于宝石本身内在原因引起的颜色,其颜色很少变化。如橄榄石,致色元素铁是主要成分,属于自色宝石,其颜色呈黄绿色。当致色元素为宝石的次要成分时,宝石为他色宝石。他色宝石纯净时往往是没有颜色的,当微量的致色元素存在时导致其出现颜色。如刚玉类宝石,不含致色元素的时候是无色的,当含有微量的铬时,出现红色;含有微量的铁和钛时,则出现蓝色。纯净的硬玉是白色的,铬元素的存在导致其呈现绿色,铁元素则导致其呈现红色、黄色。自色宝石品种较少,颜色变化少。大多数宝石都是他色宝石,不同的致色元素会使宝石颜色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1-3 颜色互补关系

表1-1 常见致色元素离子及有关矿物的颜色

3.颜色三要素

颜色的三要素分别是色调、饱和度、亮度。

色调 又称色相,是指颜色的类别,即黄、蓝、红、绿等各种色。

饱和度 又称色品,是指白光的混入程度。通常用色光和白光混合的比例来定量表示,也可以用很深、深、中等、浅、很浅来粗略划分。

亮度 又称强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可以用宝石的视觉透射率描述,取决于宝石和照射光线的相互作用以及宝石的琢磨质量。亮度还可以简单地用高、中、低来表述。

4.颜色的观察及描述方法

通常在观察宝石的颜色时需要白色的光源,色光的存在会导致观察颜色的误差。颜色的观察及描述一般采用目测,根据人眼的感觉来描述宝石的颜色。宝石的颜色往往不是单一的色调,如翡翠中的绿色有偏黄,也有偏蓝的,描述时应该把次要颜色放在前,主要颜色放在后,即:黄绿、蓝绿。为了减少视觉误差,也采用对比法,如钻石确定颜色级别的时候常采用一套标定颜色级别的比色石,把样品分别与比色石的颜色进行比较来确定颜色。评价高档彩色宝石的颜色时,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对颜色三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再比较宝石的色卡评定色级。

二、透明度

透明度是宝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宝石的透明度取决于宝石的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宝石的厚度,甚至包裹体、裂纹等因素。宝石越厚越大,透明度相对低,包裹体和裂纹越多,透明度也相对减少。宝石透明度一般划分为5个级别:

透明 透过宝石能清晰地看到物体,如水晶、冰洲石等。

半透明 光线能透过宝石,底像模糊,如红宝石、碧玺等。

亚透明 部分光线能透过宝石,但看不见底像,如玉髓。

次亚透明 宝石边缘能透过很少光线,如黑曜岩。

不透明 光线不能透过宝石,如绿松石、青金岩等。

三、折射率、双折射率

两种相接触的介质,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折射率(N)。光从空气入射到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称为绝对折射率。对于某种宝石,折射率是一个常数,是鉴定宝石的重要依据之一。

均质体宝石只有一个折射率值,如钻石、尖晶石等。非均质体宝石中一轴晶有两个主折射率值,如碧玺、水晶。二轴晶宝石有三个主折射率值,如橄榄石、托帕石。

非均质体宝石的最大折射率值与最小折射率值的差值就是双折射率。如:红宝石的两个主折射率值为1.762/1.770,双折射率为0.008。

四、光泽

光泽是宝石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反映了宝石表面的明亮程度,取决于宝石的折射率和抛光程度。宝石的光泽如下:

金刚光泽 是钻石所特有的、非常明亮的光泽。

半金刚光泽 高折射率宝石所具有的、接近于金刚光泽的类型,如锆石、榍石、钙铁榴石等。

玻璃光泽 宝石反射出像玻璃一样的光泽,如红宝石、碧玺、祖母绿等。

金属光泽 金属和少数宝石能呈现的一种光泽,如金、银、黄铁矿和抛光过的赤铁矿。

油脂光泽 非常细微的粗糙表面使光线漫反射的结果,如石英断口处的光泽、软玉的光泽。

蜡状光泽 由隐晶质或细微颗粒显示的光线漫反射的结果,比油脂光泽更弱,如绿松石。

树脂光泽 硬度较低、折射率低的一些宝石常出现的光泽,如琥珀。

丝绢光泽 由于纤维构造所产生的反光现象,如孔雀石、虎睛石。

珍珠光泽 由许多细微的平行面形成的、类似于珍珠所特有的反光和干涉现象。

五、色散

当一束白光穿过有两个倾斜面的透明介质时,将分解为波长不同的光谱色。因为白光中不同波长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波长较长的光折射率小,波长较短的光折射率较大。当光穿过透明的宝石时,也出现类似的现象,如果切割得当,被分解的光谱色会从宝石的冠部射出,从而形成“火彩”。钻石表面常闪烁着五颜六色的火彩,就是色散导致的。不同宝石对光的分解能力不同,也就是色散的能力不同,钻石表面闪烁的火彩比其他宝石强,说明其色散能力强于其他宝石。色散量通过光谱带中的红光和紫光的宝石折射率差值来表示。通常以太阳光谱中B线(686.7nm)和G线(430.8nm)的光所测得的折射率差值来表示。某些宝石的火彩常常被体色所掩盖,如墨西哥的火欧泊。

六、多色性

多色性是非均质有色宝石在透射光照射下,不同方向显示出两种或三种颜色的现象。这是由于光线进入非均质体宝石后会发生分解,不同平面偏振光的选择性吸收不同则残余色不同,从而出现多色性。一轴晶宝石光线分解为常光和非常光,可能出现两种颜色,称为二色性。二轴晶宝石有三个振动方向,可能出现三种颜色,称为三色性。

宝石的颜色常常是两种颜色的混合色。通过二色镜可以观察宝石的多色性。某些多色性很强的宝石用肉眼就能观察到明显的多色性,比如红柱石不同方向出现的红/绿/橙褐色。

如果见到宝石具有多色性,说明宝石一定是非均质体;如果见到宝石有三色性,说明是二轴晶宝石;不存在多色性,不能说宝石就是均质体。多色性的强弱与宝石双折射率的大小无关。多色性对鉴定宝石起辅助性的作用,还有利于寻找宝石正确的加工方向,例如,红宝石具有红/橙红色的多色性,加工时应该让红色呈现在台面方向。

七、特殊光学效应

当光线与宝石的特殊结构、包裹体等因素发生光的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时,会产生特殊的光学效应,使宝石显得更加美丽,增加宝石的价值。

1.猫眼效应

由于光的反射,某些宝石加工成弧面型的时候,表面会出现一条随着宝石转动而转动的亮带,形似猫的眼睛,称为猫眼效应。产生猫眼效应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宝石内含有一组平行排列的针状或管状包裹体;②宝石必须切割成弧面型;③琢磨宝石时底面平行于包裹体所在的平面。

常见猫眼效应的宝石有金绿宝石猫眼、海蓝宝石猫眼、碧玺猫眼、磷灰石猫眼、石英猫眼、方柱石猫眼、蛇纹石猫眼、红柱石猫眼、透辉石猫眼、绿帘石猫眼、透闪石猫眼、孔雀石猫眼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金绿宝石猫眼,属于金绿宝石的一个亚种,可以直接称为“猫眼”,而其他具有猫眼效应的宝石必须在前面加上宝石种名。

2.星光效应

星光效应与猫眼效应一样,都是由光的反射所导致。通常呈现4或6道,个别为12道光线的效应。例如刚玉类宝石含有三组互成120°的金红石针状包裹体,当切割成弧面型且底面与金红石针所在的平面相平行时,便产生了六射星光效应。

常见星光效应的宝石有铁铝榴石、绿柱石、海蓝宝石、尖晶石、透辉石、柱晶石、堇青石、顽火辉石等。

3.变彩效应

变彩又称晕彩,是指光线投射到薄膜上发生衍射作用而产生干涉,产生单一颜色或一系列颜色。某些拉长石由于聚片双晶的片状构造,让光线发生光的干涉从而在一个方向上某些波长的波得到加强,另一些波长的波减弱,形成拉长石晕彩。欧泊的结构有助于形成三维衍射光栅,当球粒大小合适的时候,会让射入其中的光发生衍射,而衍射出的光又发生干涉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色斑。随着光的折射角不断变化,转动欧泊会出现颜色变化。

4.变色效应

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是宝石呈现颜色的基本原因。由于入射光线的变化,某些宝石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变色效应是由于入射光波的改变而使宝石呈现不同颜色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变石。变石是金绿宝石的一个亚种,在日光下呈绿色,在烛光下呈红色。具有变色效应的宝石还有尖晶石、石榴子石、合成刚玉仿变石、合成变石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