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迷茫的人生?

如题所述

当你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经处于迷茫阶段,那么恭喜你,接下来你的人生状态会更糟糕,子弹还会再飞一会……或者,还要飞很久……
A角:人生总是如此艰难吗?
B角:总是如此。人生的艰难,迷茫算是其中一种。说你接下来的人生会更糟糕,其一是有“理论”依据的,《墨菲定律》这本废话连篇的书花费我28块,但它说了一句有价值的话:凡事你感觉变糟,接下来会更糟。中文语境里,这叫“祸不单行”。其二是,迷茫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人生状态,迷茫的时候,你不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同时你的自信心系统很脆弱,你过度沉迷于内心,管窥蠡测。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色调的,你这样一种状态,叫我怎么相信你可以在短期内可以变好,难道是掉进武侠小说的山洞获得秘籍吗?
02
在中国,大学是一个断崖式的划分线,这条线两边的人是截然不同的精神状态,一边是高考制度下压得喘息不过来,一边是刚从压抑之中弹跳出来,自由得有点浮夸、有点杀马特。从高中到大学,个体自由度得到释放,之前被压瘪的皮球,进入大学之后膨胀得要爆炸,之前对于这个世界的解释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而此刻当他们真的面临他们所期待的自由世界,却因为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在繁杂多元的价值观之中无法自洽,当他们亟待对“自我”进行解释而无从下手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来自“迷茫”的灾难。大学早期,是个性释放的巅峰,而临近毕业的时候,他们真的要和社会现实挂钩,重回走入单一的线条,面临这个由“认为未来有无限可能”慢慢收缩到“甚至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刻,他们的内心再一次遇到冲击,只是这一次,他们大多数人没有太多时间再去思考,因为有“生存”的压迫,他们急匆匆的低头投入下一场战斗,这一次他们纠结要如何才可以成为社会机器的,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零件,这时,我们经常说,他们成熟了。之后他们会一直成熟下去,房子车子婚姻……如果顺利的话,他们直到退休都不需要抬头望星空。
03
如果你能在三分钟余激内反复阅读三遍上一段的内容,你一定可以明白接下来我要感慨的内容:大学早期那些迷茫的时光,也许是你这一辈子少有的时光,会去思考一些人生的大命题,探索自己是谁,那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像一位哲学家。对于他们,我很想说:不知道自己是谁,滚去图书馆翻书啊,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滚去参加各种活动啊。人生不刺激,但是藉由迷茫的力量感、不屈感,我们可以把人生搞得多刺激啊!迷茫并非不是不能“解决”,当我们经常说“迷茫是青春的标配”的时候,就已经承认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即便仍有少数漏网之鱼,在他人四十不惑的时候他还“惑惑”,但在这个社会里,迷茫并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过了“青春”之后,他们就已经不是了。过了那种真正执着探索“我是谁”的阶段,我发现参加工作之后,那些所谓的迷茫,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下的迷茫,是一种为生存的需求而忧患的迷茫,是“很多钱”就可以解决的迷茫。青春的迷茫,诚可贵。
04
当然,很多人还是想听怎么办,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人背负着生产任务,他们需要急赴下一个人生节点,对于他们来说,探索自我的体验有过一把就够了,持续的探索是哲学家的事,是那些艺术家的事,是月亮与六便士。在任何时代,“深刻”都是很累人的事,有时还会出人命。所以,我们easy一点吧。要知道“怎么办”之前,须知一件与个体教育轨迹平行运作的事情,就是“关系”。在大学之前,我们人生中解决最多的是“人与事”的关系,抑或更具体一点,是我们一直在做题目,绝大部分的时间用于学习,大多学校禁止早恋,学校里的学生之间构筑的友情也缺乏深度,学霸们跟老师的亲密度远不如那些经常出岔子的学生 —— 后者反而因为“出格”,倒是有更多的可能建立一种甚于一般师生关系的特殊关系。这种基调的局毁薯教育导致两点毒害,其一,“只有学习”的思想灌溉,造成中国学生对关系构建这件事普遍没有重视度,甚至漠视;其二,藉由这种漠视,很多人甚至在大学毕业之后,还缺乏在这个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的建立关系的能力。“大学就不用学习了”这句话,在高考制度下,曾经是有力的自我鼓励,然而,当大家真的都上了大学,“学习”真的从最重要事项中剥离的时候,很多人恍惚找不到“自我”的定位了,之前班上第几名、考几分,这些就是作为自我定位的工具,而且是统一的工具,桐者然而上大学之后,这种定位工具失灵了,它失去了解释力。当“学习”从他们一天的主要事项剥离的时候,他们不知道没有“学习”的生活 —— 这样的生活该做什么,这时,他们才会思考自己是谁,所有人应该都经历过这一段时期的内心坍塌和探索,这个探索的主题叫做:我忽然不能和世界自洽了,我该怎么办。此时,他们亟需找到一个可以用来解释自我的新工具,这个工具其实就是“关系” —— 然而正是高考制度过去一直的打压,让这项本来就存在的工具裹上了厚厚的外衣,有些人发现它的时候,要么就是出于误打误撞,要么就是后知后觉。当你拥有关系,而且是多维,甚至是深度的关系,这时你怎么说你是谁?你会跟别人说:我是姜XX的好朋友,我是王XX的男朋友,我是王XX的女婿……这时候,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已经在用你跟好朋友的朋友关系、你的亲密关系、未来另外一个家庭的潜在一部分来解释你自己。你从这个世界获得的实在、确定的解释越多,解释得越有力,往往彰显你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有多重 —— 所以,“意义”在哪里?
05
搬家的时候,一堆乱七八糟的书搞得我很烦,可当我把它们按“小说、科技、教育、心理……”分类,并有序插到书架上,基本上搞得清知道什么书在什么书架里的时候,我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我来说,我当然是豁然开朗了,但是对于一本书来说,如果它自己有思想,它一定要经历了一个从“我该在哪”到“我知道我在哪”的过程,从迷茫走向朗清。你手里拿一本图书馆里的书,我们肯定会相信,这本书是一个宏大且有序的图书馆系统的一部分,它属于心理类别、它属于通识书库、它应该来自三楼、它在以D的索书号为开头的书架之间,于是你把它放回去,就像我们相信自己是这个世界的更宏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是谁的朋友、是谁的最好的朋友、和谁建立亲密关系、和谁建立家庭、我在一个怎么样的社会里,于是,我们把自己放到那里去。我相信意义感来源于此。
06
解决迷茫的本质是缩短迷茫的周期,经由前五段铺垫,我们的这条道路已经徐徐铺开,我们终于可以做一些方法论上的探讨。首先是那些不要做的事,这是极为善意的提醒:迷茫的时候,尽力避免极端之事。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大学初期,我是迷茫感比较浓重的一批人之一。起初,大学于我是神圣的存在,我骑行上大学,用这种方式表达我对“大学”的信念,千里骑行不放弃。接着,信念迅速破碎,大学的种种,让我极度迷茫,我用极端的方式逃避了现实。虽然后来我极力挽回,虽然说来现在我也没有后悔做那件事,但我从不认为做那件极端的事情是合适的,对于任何处在迷茫状态的人,做任何一件极端的事情,都不是合适的选择,它无论如何都无法代表理性的底色。之后,是那些我们可以去做的事:第一件事:建立自我认同感读书、健身、写作……在任何关于迷茫话题下,大家的建议总归逃不开这些话题,它们已经成为解决人生问题的“万能钥匙”,只不过是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和说服而已。然则,我要问,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呢?他们做着一件事,接着中断,接着继续,接着再被人鼓励,再接着…...又失败了,如此反复,是为什么?其实,来自外界的鼓励或者励志,所能激发的只是外在的驱动,外界的指令没有和你内心和解,难免做着做着就没有动力了,做着做着会产生自我怀疑。反复的失败和继续,会让你的的问题层次停留在和自我的无谓斗争之中,进而还会产生“我是不是无法好起来了?”的深层置疑,更有,如果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层次永远只是处在“和自我斗争”身上,而别人可以把精力、思考集中在怎么推进项目、怎么搞定工作这些有显性生产成果的矛盾层次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低了。你发现除了自我消耗,别无所成,你泄气,并且无力。停下来吧,不要那么着急去找什么兴趣,既然之前二十几年都没找到的兴趣,想要在短期内找到,这显然有巨大的难度。不要着急,还是缓一缓,不带焦虑的和自己和解,去想想,为什么你要读书为什么要写作,为什么要学这学那,你可以想得更清楚一点的,相信我。当你对你所做的事情产生认同,你再去做,虽然同样还是去做一件事,但你知道,这两者已经显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坚持一件事做得很久,为什么有的人反复产生挫败感的原因。第二件事:与外界建立有深度的联系这是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