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晋文公姬重耳,以其传奇的经历为人熟知。姬重耳因家族纷争被迫逃亡,与他一同受苦的还有他的难兄难弟,如介子推。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介子推甚至割肉为食,以解重耳饥饿。重耳回国后,因忙于政务忘记赏赐介子推,后者选择隐居绵山。晋文公得知此事,派兵搜寻,试图请介子推出山,然而介子推宁死不从,最终在山火中与母亲一同遇难。
为了纪念这位忠诚的臣子,人们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寒食节这天,停止生火做饭,改为食用冷食。由于晋国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今天的山西,如绵山附近的介休市,与介子推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因此山西人民对寒食节尤为重视。晋南地区,人们常食凉粉、凉面和凉糕;而在晋北地区,炒奇——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切块、晒干炒黄,成为了节日的特色食品。山区的习俗则是全家共享炒面,由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干果,磨成可口的面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