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中国人都吃什么?

如题所述

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我把肥肉挑出来,扬起筷子要扔掉的时候,我爸眼疾手快的拦住我,顺势把肥肉放在自己的碗里,义正言辞的告诉我:“不要浪费粮食,这些东西可是我们小时候过年才能吃一次的!”



接着夹着肥肉轻轻蘸着酱油,沾上一面薄薄的油光,刷在饭上又送进嘴里。

其实不光是我爸,很多年纪和他相仿的人都很喜欢吃这种口感的肥肉,觉得肉的滋味就该是这样。



有时候大人还会挑逗小孩子,把一小块肥肉塞进孩子嘴里,看着他们皱眉,把肥肉吐出来干呕,脸涨得通红,整顿饭都愁眉苦脸,他们却只顾着捧腹大笑,还故意说:“真是不懂吃!肥油的味道最香了。”

而我最喜欢吃的地瓜,十几块钱一个买的蒸地瓜,超市里几块钱一斤的地瓜干,却是我爸看都不想看一眼的东西。



听他说在以前,人们吃的都是这个,门口竹篮里装的满满的地瓜,地上晒着的地瓜干,谁爱吃就拿,反正都是这玩意儿。



以前的人求之不得的肥肉,现在却是年轻人在饭桌上最嫌弃的东西。

而在以前吃到恶心,吃到胃酸泛滥的地瓜,在现在却能卖到十几块钱一个。



中国几十年来餐桌上的变化有多大,大到无法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里留下“吃不饱”的记忆。

从我爸那一代的“什么都能吃”,到我们这一代的“健康饮食”、“追求口感”,其实无关两代人的代沟,更多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变。

而每一个年代的餐桌,都有每一个年代的特征。



整个八十年代的餐桌,更像是纯天然的滋味,食材种类不多,最熟悉的滋味是田里的地瓜。

煮饭的主妇从竹篮里挑出几个个头大的,切成小块,一小把米一大把地瓜放在锅里煮,等着另一半回家。

放学的少年饥肠辘辘,跟着田里收获地瓜的大队伍后头,眼汪汪盯着地上有没有别人不要的地瓜,一旦瞧着,拿出随身准备的工具去皮,满足的啃了起来。

在那个“有啥吃啥”的年代,堆积如山的地瓜却长期统治着餐桌,地瓜粥,地瓜饭,蒸地瓜。



当时各种票盛行:粮票、肉票、油票、布票

很多人平均每月粮食不到30斤,肉票每人一月1斤。

要稍微改善下伙食,下个面条,搁点黄花木耳,香菇青蒜,弄点肉末打个鸡蛋,最后浇点热油,出锅时撒上一小把蒜末,绝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