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为什么知易行难?大学生如何践行实事求是

如题所述

一) 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正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确立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路线,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一直认为,我们所熟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究,需要紧紧围绕着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定背景,需要借助于中国的思想资源。我想到,孙中山就尤其重视认识论在党(国民党)的思想建设(心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知行”问题作为心理建设的关键。他曾经从反思的角度告诫国民党员:辛亥革命以后多年的事实与其初衷完全相悖,“本可从此继进”,但其主张却难“有效而见之实行”。那么,其原因何在呢?孙中山认为:“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 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引者注:此说出自《尚书》)之说也”。因此,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集中分析和批判了所谓的“ 知易行难”之说,鲜明地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反题,从而引发了多年的争论。
  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是很看重他的《建国方略》的,将其视为自己对辛亥革命的反思的结果(在既定的思维定势之下,人们很难看得出这一点)。这一点在他的“自序”中有十分清楚的表白。在孙中山眼中,辛亥革命以后多年的事实与其初衷完全相悖,“本可从此继进”,但其主张却难“有效而见之实行”。那么,其原因何在呢?孙中山认为:“吾党之士,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亦难免有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之咎也;而其所以然者,非尽关乎功成利达而移心,实多以思想错误而懈志也。此思想之错误为何?即‘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也。”因此,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集中分析和批判了所谓的“知易行难”之说。

  应该说,对孙中山在认识论问题上的这种看法,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有误。我们甚至认为,孙中山孤立地用难易来识别知与行的关系没有太大意义(也有人认为是错误观点)。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行的基础作用、认识的来源,以及真理的标准,等等。通常的说法就是,认识绝不能离开实践,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因此,在这里,行是难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东西。

  我认为,孙中山的这一认识论主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尤其是突出强调了科学、理论、逻辑推理的重要价值,及其对于实践的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我们经常讲理论联系实际,但似乎着重点是放在实际上面。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有理论。科学与技术,科学是基础。孙中山就专门从最实际的生活范例入手,“以饮食为证”(中国有饮食文化闻名于世,但却没有科学意义的医学和营养学)、“以金钱为证”(中国需要经济学、金融学)、“以作文为证”(虽文字历史悠久,但也更需要文法、逻辑学)来说明科学、理论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孙中山说:“夫科学者,统系之学也,条理之学也。凡真知特识必从科学而来也。舍科学而外之所谓知识者,多非真知识。”此外,孙中山还一一提到,中国也十分需要建筑之学、工程之学、电学、化学,需要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等等。

  其实,我们无须讳言,科学、理论、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之中缺少积累的东西。这一关键的缺失,确被孙中山抓准了。这正是孙中山的伟大过人之处。

  孙中山还从反对封建政治统治的角度抨击了“知易行难”说。在他看来,封建政治的愚民政策,孔子的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好反证了“知难行易”。

  与此相联系,我们还应当注意的问题是,孙中山是把解决认识论问题作为建国的首要问题提出来的,其意义非同寻常(我们经常讲,思想路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其中的意思差不多,只不过是孙中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他特殊的考虑而已)。这就是他在《建国方略》中首先涉及的“心理建设”(孙文学说)问题,而后他才谈“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心理建设”被孙中山看作“非常之建设”,因为“中国人民知识程度不足”。孙中山提出:不仅要有“破坏的革命”,还要有“建设的革命”。就我的理解,孙中山提出的“心理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被看作是孙中山的文化思想的缩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