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上历史课应遵循哪几点要求

初中生上历史课应遵循哪几点要求

一、拨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在我初任教历史课程的八十年代,比起现在,历史学科对于学生们来说更是副科中的副科,因为不是中考科目,只需毕业考及格就行,学生们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取得高分。 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本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的发展,考试题目也更趋向于能力测试,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加注意知识的积累,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知识累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历史段剧的编写与演出,欣赏历史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如《上下五千年》、《百家讲坛》等,并根据所接触到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结合书本上的历史理论知识,达到提高自身历史知识水平的目的。
二、理清历史学习思路,把握教材重点
在梳理好历史线索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重点掌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意义;第二,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三,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但凡在以上三点要求内的课程部分,就是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就是考试中出现率极高的内容。
三、改进历史学习方法
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是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简直无从下手。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记速记法
1、字头法。抽出核心字(多为首字), 串在一起,押韵更好,然后多念几遍即可。如
清朝最后的九个皇帝依次为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南向北),记为“广厦福宁上”。
2、谐音法。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如: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五人: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编为“新(欣)增(曾)李左张”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间1840年和领导阶级。我给学生做出抓起一张废纸“一把撕零”的动作,撕坏的不要的是过时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时间1919年和领导阶级。我给学生做出揪了两次衣服的动作,谐音加意义记忆“一揪一揪”(1919)揪起来的是新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3、歌谣法,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如
4、排比法。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如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 。
(二)分析试卷,反思得失
历史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考察记忆能力的题目,只要熟记基础知识,得分并不难。另一类是侧重于考查历史思维和历史分析的题目,这类题目对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提高和汇总。因此,每次考试之后,应抽出时间对失分得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第一类题目的失分,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强化落实,牢记史实,并确保记忆准确。对于第二类题目的失分,学生应加强审题能力,揣摩出题人的意图。例如材料分析题,应从题目要求出发,带着问题看材料,既能保证自己的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又节约了有限的答题时间。
(三)紧跟考题变化趋势,历史知识联系当前时事
近年来,历史中考题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与时事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更是成为考题集中的大户。如06年济南市中考历史试卷第。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的发展变化,并学会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对其加以阐释。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如互联网、电视、报纸能广泛了解时事新闻。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容量,另一方面,在考卷上遇到以自己熟悉的内容为题干的题目,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答题心态。
总之,学习历史:还要做到课前,做好预习;课上要做到听、看、读、写、思、议全身感官总动员,协调行动,多渠道接受知识;课下,多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如果知识是黄金、财富,那么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点金术”就会使知识远远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会使能力不断提高,节节攀升。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