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刘瑾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面对这么一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大大的奸人!”毕竟刘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权宦,专权擅政,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使得朝政混乱,吏治腐败。
进一步,专宠知名祸国殃民太监的明武宗朱厚照,在大多数人的耳朵里也都是一个贪玩好色,不理朝政,肆意妄为,偏听偏信,昏庸无能的形象。
如果一直列举成语下去还有很多,可是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熟练呢?这么熟练地在批驳刘瑾,批驳朱厚照?他们真的是《明史》中记载地那样恶劣吗?
-被篡改无数次的史书《明史》
中国古代编写史书向来是后代写前代,所以《明史》是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由张廷玉主持编写。可是这一个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文字狱最为严重的时期,表面上的康乾盛事,可骨子里却是入关鸠占鹊巢的满清极度地惧怕汉族王朝卷土重来。
所以,在雍正和乾隆两代清廷君主的主导影响下,《明史》中对能够抹黑的人物或者帝王极尽能事,言语之中多加讽刺。
譬如塑造了明朝“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的三代君王,明成祖朱棣被贴上了好大喜功,擅杀暴虐的暴君标签,明仁宗朱高炽被诬称为肥胖、瘸腿的软弱之辈,明宣宗朱瞻基与民休养生息,闲暇爱好逗玩蛐蛐,被直接贴上了“蛐蛐皇帝”的恶称。
-保持初心的少年帝王-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也是明朝最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他聪明睿智,果决干练,但行事怪诞荒唐,当世很多人都不理解,连既是大政治家又是大哲学家的王阳明都解释不清他想干什么。所以清朝在写史书的时候也充满嘲讽之意。
可是朱厚照是朱棣之后明朝惟一一个能够骑马冲杀,亲临战场的帝王,明神宗朱翊钧则是40多年没有出过北京城半步。
小时候的朱厚照读书过目不忘,而且对骑射之术颇为用心。颇有些成祖宣宗的风貌。从孝宗对武宗的培养来看,他对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子还是寄予厚望的。作为明朝有名的一代中兴之主,其实孝宗能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便是他愿意和文人集团合作,这一方面源于他淳厚宽仁的秉性,另一方面也确实是他自己能力不够的体现。
彼时的明朝国家机器,皇帝和文人集团已经紧密的绑在一起,而且文人集团在朝堂的主导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超过皇帝本人。只是很可惜的是武宗智商和能力上都超过自己这位平民父亲太多,太多,天生早慧又博识的他自然不希望自己也做那帮文人集团的傀儡。而这注定了武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必然不会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正如明史最后所言:“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这几句大体意思总结一下就是:“武宗啊别总想靠打仗去制造一些新闻。”“你以为你多有能耐啊,还不是多亏我们的文人资持大明才没被玩坏”“如果你能和你爹一样安安稳稳地与我们合作,肯定不会就这样被我们批斗。”“奋然欲以武功自雄”是文人集团对武宗所谓军事成就最直接的鞭笞。在明朝那帮文人眼里好皇帝就该像他爹那样我们说什么你就做什么。尤其是不要去打仗,那是老粗干的做了掉身份。万一整不好像你太爷爷那样被人抓了,整一个大新闻就更不好了。
而这恰恰是武宗最不愿意的,翻阅明史我们可以发现,相比于明朝之后的诸位工艺美术大师皇帝,职业道士皇帝,以及专业账房先生皇帝,武宗所受的帝王教育在有明一代除了他太太爷宣宗之外恐怕是最为全面和系统的。说他文武兼备一点不为过。而他之所以一心想着要跟北方干仗,起因应该从他儿时就种下了。
明史记载:十八年五月,孝宗崩。壬寅,即皇帝位。戊申,小王子犯宣府,?兵官??俊?】?。冬十月丙辰,小王子犯甘?。史书中提及的小王子就是后来武宗一心出关要跟他一决雌雄的那位。
确切来说他此时应该叫老王子,本名巴蒙图克的达延汗,在蒙古这位16岁继承汗位后来统一整个漠南的大汗被称为中兴之主。小王子则是明朝对他的爱称,因为在明朝人心目中这位从武宗爷爷一直闹到武宗的精壮蒙古汉子似乎从未老去过。
小王子这个举动无异于明目张胆的欺负武宗孤儿寡母的处境,彼时他虽然方才13岁但是内心对于这件事情的记忆怕是很难消除的。而之所以武宗之后多次想杀出塞外与鞑靼部一较高下我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他潜意识里面对这起童年事件的回应。
从武宗后来应州大捷前后的调度和战术,以及他亲自参战的诸多细节来看,武宗为这场迟来的对决是早有所准备的。不像明朝其他帝王相对柔弱的性格,正德皇帝倒是很有成祖和宣宗的风范,而且事实也证明他也具有同样不输给两人的谋略。
史书上关于应州大战的真实内容已经被后世涂改的很难辨别真伪,介于明朝史官对于武宗本人的态度,这场大战无论如何都是必须弱化的。但是从其后鞑靼再无像样的进攻来看,此战应当不是一次简单的反围剿来得那么轻松。
但是这恰恰是文人集团最厌恶的,不管是成祖的北伐还是后来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军事行动上的输赢带给文人集团都只能是损失。再加上此时这些被朱熹和儒家忽悠的只知道六经勤向窗前读的职业书生们本身没有半点军事能力可言,所以极力避免打仗是所有文官集团心照不宣的共识。由此武宗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而太监刘瑾也因为帮助朱厚照对抗文官集团而被史官大加鞭挞,很多不是他犯下的罪恶也被强加在他身上,不可谓不卑鄙。
所以读中国古代史,不能尽信那些文人,虽然被捧称什么“清流”,可实际上都是一些空谈之人,品行没有经过历练,自以为胸有天下,实际上肩不能挑,手不能担,明朝后来也是因为崇祯灭掉魏忠贤后对文官集团的控制力大大下降,导致国内烽烟四起,最后被满清鞑子捡了现成。